2025 年 04 月 24 日 , 星期四, 14:24 (GMT+7)

2025 年 01 月 28 日, 星期二, 09:49 (GMT+7)
沥涔吹蔑大捷:水域作战艺术的特色

240年前,在抗击暹罗入侵的战争中,西山起义军联合人民歼灭并俘获四万多敌军,仅有数千残兵逃回暹罗。这场辉煌胜利粉碎了敌人的侵略企图,成为越南抗击外敌史上的光辉里程碑,同时为水域作战艺术留下了宝贵经验。

沥涔吹蔑大捷象征

这场抗击暹罗侵略的战争发生在西山起义军刚平定南方不久既有利也有弊的背景下进行的。值得注意的是,为实现掌控南方的战略目标,阮惠此前巧妙地利用外交手段牵制北方顺化的郑氏军队,同时集中兵力通过五次战略性进攻(1776年、1777年、1778年、1782年和1783年)平定南方,基本摧毁了阮氏政权的力量及统治机构,并建立了新的政府机构。到1783年底,阮氏政权彻底失败,被迫逃亡,甚至向暹罗求援,甘心“引狼入室”,酿成无可挽回的耻辱。

暹罗王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怀着扩张领土的野心,迅速调集五万精兵侵略越南。在阮氏残余势力的配合下,1784年7月,暹罗军队分为三路进攻:两路步兵(三万兵力)由沙苑和昭锤奔指挥,经真腊方向入侵西南边境;一路水军由昭增和昭霜率领,从海路进攻越南南部沿海地区。

面对侵略军的攻势,阮惠凭借卓越的军事才能,准确评估了敌我态势、地形特点以及水域作战的有利与不利条件。他决定不直接进攻敌军在沙德的水军大本营,而是通过诱敌深入,将敌人引至己方预先选定的有利战场,集中兵力打一场决定性战役,迅速结束战争。

1. 采用合理的作战方式,适应形势、作战区域特点以及双方力量对比。这是抗击暹罗侵略战争初期极其重要的问题,旨在避免兵力的大量损失,稳固重要区域和战略位置,创造条件和优势,在适当时机转入反攻、进攻并取得最终胜利。

1784年8月初,仅一个月时间,暹罗军队凭借兵力优势,在阮映军队作为内应的帮助下,三路大军迅速占领了坚江、芹苴镇江、朔庄巴萨、沙沥东口、永隆茶恩等地,几乎没有遭到坚决的抵抗。利用进攻的有利势头,敌军分散兵力,占领多个方向和地区,意图迅速控制整个嘉定西部地区,并进而占领嘉定东部,主要进攻方向为美湫-嘉定。此时,西山义军的主力仍驻扎在北方,尚未能机动增援,而本地兵力有限,若与敌军正面交锋,难以取胜。因此,西山义军选择了合理且智慧的作战方式:部分兵力坚守并阻击敌军于关键位置和重要地区,削弱敌军力量,延缓其推进;大部分兵力集中防御,确保嘉定城及嘉定东部等战略要地稳固。通过这一战术,西山义军在防御作战中稳住阵脚,保全了兵力,同时拖延时间,为北方主力军队的机动增援创造了条件。

依靠这一战法,西山义军打破了敌军“速战速决”的企图,使其兵力被削弱,不得不暂时停顿以巩固和准备下一次大规模进攻。因此,直到1784年12月,敌军仅额外占领了洼口(槟知的斜洼)、龙湖(永隆)、茶洛、茶新(位于前江河上)。通过这种灵活的战术,本地部队及时遏制了敌军的进攻势头,为西山水军争取了时间,将兵力调往美湫,准备迎战敌军。然而,相比之下,暹罗军队仍然兵多势强,并处于战略进攻态势。如果仅以“硬碰硬”的方式与敌军正面交锋,直接进攻茶新的大本营,很可能无法取胜,甚至遭遇失败,即使胜利也将付出巨大代价——这并非最佳选择。

在对敌我形势、兵力对比进行分析评估后,阮惠决定将“力”与“智”相结合,以灵活运用“力、势、时、谋”四大要素的方式击败敌军,最终实现彻底胜利。事实证明,在沥涔吹蔑之战中,西山军队成功地以实际行动表明了这一策略,彻底扫荡了侵略者和卖国贼,维护了国家疆土完整。

2. 选择有利的作战区域,果断进攻歼灭敌军以取得决定性胜利。

率领大军抵达美湫后,阮惠抓紧时间进行准备工作,组织力量调整,侦查敌军动向(兵力规模、驻地位置、主要进攻方向),研究作战区域(民众情况、地形土壤、潮汐等),并根据实际条件选择适合“以少敌多”的作战方法。从一开始,西山义军就坚定“果断进攻歼灭敌军”的信念,尽管在兵力对比上处于劣势,但此举能够激发精神力量和抗击侵略者的决心。基于这一思想,阮惠和西山军指挥部决定组织一场战略决战,彻底击败敌军,在最短时间内以最小代价结束战争,达到“速战速决”的目标。这一决策充分体现了阮惠的英明领导,当时西山义军正处于困境中,不仅要面对暹罗侵略军,还需提防正在顺化虎视眈眈的郑军,双方停战协议仅为暂时安排。因此,抗击暹罗战争若拖延时间,将对大局非常不利。此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通过“一场荡平无敌”的方式大规模歼灭敌军,是“布衣英雄”阮惠的拿手好戏,其后在1789年大破清军的战役中再次得到了印证。

为了确保战略决战的胜利,最重要的是选择适合我军作战方式的有利区域,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的综合战斗力,实施“立我之势,破敌之势”。经过全面研究形势,西山军指挥部决定将战略伏击战的区域选定为从沥涔到吹蔑的前江河段。这段河流全长约7公里,宽1至2公里,距离美湫不远,是一个可以利用潮汐和风力的绝佳地点。通过合理的拦截战术,迫使敌军上百艘战船密集聚集,为集中力量全歼敌军创造了有利条件。

西山军在沥涔和吹蔑布置了精锐水军,形成两股极具杀伤力的进攻势头,轻松实现了“前堵后截”,将敌军的阵型牢牢锁定,随后给予致命一击。在沥涔与美湫之间,江中分布着多个大小不一的岛屿,两岸树木茂密,居民稀少,非常适合秘密布置伏兵和炮兵,构建坚固而险要的作战阵地。战斗按照既定计划展开,西山军在短短一天内全歼了暹军与阮军的水军。

3. 确定合理的作战形式,协调各兵种合作,利用时机迅速结束战争。西山军指挥部选择以伏击战作为战略决战的形式,这一决定极为正确。这种作战形式充分利用了地形优势,将水军、步兵与炮兵的力量整合为一体,形成了强大的综合战斗力,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进攻敌军,使其措手不及、无力反击。

为了准备这一决定性的战斗,在保障后勤供应、调整部队部署、布置战场装备的同时,阮惠还派使者与昭增、昭霜进行谈判,假装求和,制造敌军轻敌的心理,同时挑起暹军与阮军内部的不和与怀疑。暹军误以为西山军想要投降,因此放松警惕,迅速集结大军南下美湫,意图一举歼灭西山军主力。根据潮汐、水流和风向的推算,1785年1月19日夜间,暹军倾巢而出,进攻美湫。正如阮惠所料,他顺势利用敌军这一行动,在沥涔吹蔑一带展开了闻名史册的伏击战。

当敌军战船到达沥涔前方时,西山军的一部分战船出击拦截,佯装失败,一边作战一边向吹蔑方向撤退,引诱敌军深入。次日凌晨,敌军水军完全进入伏击圈,舰队被困在狭窄的河道内。此时,伏击在两岸和各岛屿上的西山军炮兵猛烈开火,同时从美湫方向出动的两支精锐水军,沿着泰山岛两侧迅速合围,将敌军彻底包围,发动猛烈的分割打击,一举击溃敌军水师。

乘胜追击,西山的水军与步兵密切配合,继续攻占从茶新到茶洛的敌军据点。驻守在这些据点的敌军步兵听闻水军惨败后,惊恐万分,陷入彻底的混乱,大部分被歼灭或俘虏。

沥涔吹蔑之战的辉煌胜利,展现了西山军指挥部及统帅阮惠在军事指挥艺术上的卓越才能。他们灵活运用作战策略,在战争中展现了出色的战术创新能力。这场战争虽已远去,但其独特的水战作战艺术,仍然是一笔宝贵的经验财富,需要在保卫祖国事业的新条件下继续研究、运用和发展。(完)

作者:孟河

网友评论 (0)

我党创造和抓住机遇艺术,赢得了1945年八月革命胜利
1945年8月总起义推翻了殖民封建政权,使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独立时代。这场巨大的胜利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我党创造、抓住机遇、夺取胜利的英明指导艺术是一个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