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04 月 24 日 , 星期四, 14:44 (GMT+7)

2025 年 03 月 11 日, 星期二, 15:29 (GMT+7)
1975年西原战役中的反击作战艺术

在1975年西原战役中,我军精心谋划,制定周密战术,赢得了多场关键战斗的胜利。其中,粉碎敌军反扑企图、阻止其夺回邦美蜀市的关键战役取得了重大胜利,为全面歼灭西原战略要地上的敌军创造了有利战机。

我军部队在西原战役中攻占目标

邦美蜀失守后,敌军陷入恐慌,被动应对,在波来古构筑严密防御,同时出动第3空降旅,企图阻止我军沿21号公路向宁和、芽庄方向推进。在战略预备队被我军分散牵制、遭受围攻和孤立的情况下,敌军被迫动用其精锐部队——驻扎在邦美蜀附近的第23师(缺编师),实施空降反击,企图夺回这一战略重镇。

针对这一情况,我军正确评估战场态势,战役司令部在制定作战决心时已预见到敌军可能组织反击。因此,在敌军迅速集结反击兵力时,我军战役指挥机关准确预测了敌军的反扑区域和目标,及时分析其优劣势,制定相应战术,合理部署兵力,构建精妙严密的进攻态势,并牢牢把握战机。事实证明,在我军强大而灵活的诸军兵种协同作战下,敌军陷入混乱,仓促作出错误战略决策,最终全面撤离西原,为我军歼灭其反扑兵力创造了有利时机。

粉碎敌军反扑的第二场关键战役的胜利,彻底打破了敌军夺回邦美蜀的企图,使其迅速崩溃、瓦解,为我军展开第三场关键战役——歼灭西原战略区全部敌军创造了条件。这场战役是我军和人民在抗美救国战争中,进攻战役中成功运用反击作战艺术的典型案例,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是,精准研判敌情,准确预测关键战场区域和目标。在战役准备阶段,战役司令部凭借创新思维、精准研判和巧妙的佯动战术,成功诱导敌军。司令部准确判断:邦美蜀失守后,敌军必然组织反击,企图夺回这一战略要地。这一关键判断,为我军制定作战计划、预测战场态势提供了重要依据,使我军得以主动构筑坚固的反击战场,彻底挫败敌军的作战企图。正如我军预判,敌军在危急形势下动用了其在西原最快速、最精锐的部队——伪军第23师实施反扑,试图解围并夺回邦美蜀。由于其战略预备队被我军分散牵制、陷入被动,敌军只能动用约1至2个团、若干装甲部队、3至5个炮兵营,并出动每日60至80架次的空军战斗机支援反击部队。在时间上,战役司令部预测,在邦美蜀被我军攻占3至5天后,敌军将开始实施反扑。敌军可能的空降区域为邦美蜀以东沿14号公路和21号公路一带,该区域地势有利,并靠近其第45团、第53团基地及和平机场等据点,便于其利用现有兵力迅速组织反击。敌军的反扑方向可能依托21号公路,在第45团后方展开,或沿14号公路,在邦湖、达理一带部署反击部队。若陆路受阻、和平机场被我军占领,敌军将主要依赖直升机实施空降,但受制于现有兵力,其只能逐次投送兵力,每次一个团的规模。

基于这一分析,我军各部队积极准备战场,特别是在邦美蜀市东北方向,构建强大的军兵种协同作战体系。当敌军第23师空降反扑时,我军迅速发起猛攻,凭借准确的敌情判断和精准的战场预测,提前部署兵力,形成合围态势,封锁通往邦美蜀的所有陆路,使敌军唯一的选择是空降反击,最终导致其遭受惨败。这一胜利粉碎了敌军夺回邦美蜀的幻想,同时引发连锁反应,令敌军陷入恐慌,仓促作出战略误判,决定全面撤离西原战略区,退守中部沿海地区,从而为我军全力推进南方解放、实现全国统一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战机。

二是,构建灵活、犀利、险要的进攻战局。敌军为实现夺回邦美蜀的企图,利用第23师实施空降作战,占据机动优势,在空间、时间、地点及空降方式上具有主动权,可能造成突然袭击,给我方带来重大困难。为了限制敌军的优势,深挖其致命弱点——空降时无法得到重型火力的强力直接支援,我军主动构建灵活、犀利、险要的反击战局,巧妙诱敌,使其不得不在我方预计的区域降落,从而在敌军立足未稳之际予以歼灭。
为了分割并消灭敌军机动力量,战役司令部使用第320师切断14号公路,准备消灭从波来古(Pleiku)南下解围邦美蜀的1-2个团,并随后攻占锦河(Cẩm Ga)和纯敏(Thuần Mẫn),进而包围歼灭富本(Cheo Reo)地区的敌军;第25团切断21号公路,在西庆阳(Tây Khánh Dương)待命,随时准备拦击敌军援军或撤退部队;第95A团与第3师(缺编)协同作战,在安溪(An Khê)东西两侧切断19号公路,阻击敌军增援或撤退。通过这一战局部署,我军完全封锁并孤立了邦美蜀的陆路通道。
在德立(Đức Lập)战斗结束后,我军迅速调动装甲力量,以最快速度将第10师向邦美蜀东北方向机动,同时将炮兵与高射炮阵地转移至邦美蜀东侧(解放后),以便支援第10师反击敌军。此外,第10师还预备兵力攻占第45团基地、第53团基地及和平机场,这些是敌军可能利用作为进攻邦美蜀的跳板,以掌握战场主动权。
通过构建灵活、险要、犀利的战局,我军在福安(Phước An)、农寨(Nông Trại)一带布下“陷阱”,静待“猎物”——敌第23师按预期空降着陆。敌军陷入被动,仓促应对,不得不在极为不利的地形上空降,并且无法一次性投放全师,只能在孤立无援、缺乏坦克和炮兵支援的情况下空降着陆,从而为我第10师按计划歼敌创造了有利条件。实战证明,敌军刚刚着陆,还未能组织机动反突击,便遭到我军猛烈攻击,措手不及,迅速溃败。

三是,紧密协同,精准把握战机,灵活指挥作战。在第二次关键战斗中,我军作战对象是空降敌军,其战斗形势变化快,难以预测,战机稍纵即逝。对此,战役司令部要求各部紧密协同,牢牢把握战机,连续攻击,使敌军来不及反应,被动应战,最终惨败。贯彻“迅速组织部队机动,先到部队先行准备作战并率先投入战斗,后到部队迅速协同配合”的作战思想,当敌军沿21号公路在581高地至农寨一带空降时,第10师判断部署于581高地的敌第2营是主要反击力量,遂趁敌立足未稳,立即派出第24团(缺编)发起进攻(尽管此时第28团尚未完成机动)。这一决策完全正确,因为若让敌军有时间稳固阵地,构筑工事、布设障碍物、加强协同,势必对我军形成巨大困难,失去进攻主动权和突然性。因此,当敌军刚刚空降至581高地,还未来得及机动反击,便遭到我军“无法招架”的强攻,很快被歼灭溃散。
在各部紧密协同的同时,战役司令部及各级指挥员灵活决策,使敌军不断陷入新的意外与混乱。例如,在攻占农寨后,我军立即转向攻击敌第44团,同时组织部队进军庆阳(Khánh Dương),趁敌军反击计划失败、尚未能组织撤退之际迅速进攻。我军前锋部队持续追击并包围、孤立敌军增援部队,为后续部队展开进攻创造有利态势。尽管我军兵力不多,在准备时间紧迫的情况下发动进攻,但凭借整体作战优势,迅速取得胜利。敌军原本意图增援反击,却逐步丧失主动权,指挥协同混乱,最终在我军强大攻势下溃败。

在1975年西原战役的第二次关键战斗中,我军成功挫败了敌第23师的空降反击,彻底粉碎其夺回邦美蜀的企图,同时创造了有利战机,为全歼西原地区的敌军奠定基础。这一战例所展现的反击作战艺术,值得在未来保卫祖国的战争中继续研究、运用和创新发展。(完)

作者:国防学院 阮维显大校、博士

 

网友评论 (0)

我党创造和抓住机遇艺术,赢得了1945年八月革命胜利
1945年8月总起义推翻了殖民封建政权,使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独立时代。这场巨大的胜利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我党创造、抓住机遇、夺取胜利的英明指导艺术是一个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