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同帅进攻战役中,我军人民英勇奋战,给敌人致命一击,为改变战场形势做出了贡献,直接影响了敌军“特种战争”战略的破产。这场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围点灭援”艺术在抗美战争中的发展和灵活创造性的应用。
为挽救“特种战争”战略的失败,1965年3月,敌军增兵占领平隆、福隆、平阳等多个重要地区,以建立阵地和兵力,继续实施“平乡”计划,朝着重新夺回战场主动权的方向迈进。凭借这个计划,除了将平隆、福隆和北平阳建设成坚固的防御区以外,敌人还组织将同帅分区(也称为福隆省敦伦)建设成一个据点,成为扫荡我军在越南柬埔寨边界沿线的防御工事的出发点。据此,他们将同帅分区划分为防御区,并组织了坚固的防御系统的建设。在这里,他们还布置了一批拥有各种武器和现代化装备的强大主力部队。
至于我方,面对南部军民的连胜,党中央主张建设和发展一支强大的主力军,适应战场要求,实施战略打击,歼灭敌主力军,拥护人民政治斗争,抗敌安抚。为实现这一主张,1965年夏天,南部中央局、中央军委决定发动同帅进攻战役,目的是消灭敌人的重要有生力量,协助人民加紧游击战,摧毁战略村庄,扩大解放区,将区域基地与西原南部高地连接起来,作为开辟从北部到东南部的战略运输路线的基础。我军和人民在中央局、中央军委尤其是战役党委、战役司令部的领导和指挥下,组织了三波进攻,极大地歼灭了敌人的有生力量,为推动游击运动、扩大农村战区并挫败敌军的“特种战争”战略。战役的胜利,标志着我军组织指挥水平和集中作战能力的成熟;其中,将“围点灭援”艺术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到战役实践中,是其独特的军事艺术特色之一。
一、集中力量优势。在一般战斗,特别是战役行动中,“围点灭援”是战役措施、战术形式和战斗技巧的结合,旨在将敌人拉出根据地,迫使敌人出来迎战,并在我方选择的适当区域以适当的战斗形式进行破坏。这是一种要求最高的作战方法,在我方还没有能力突破和摧毁敌人在工事中的防御,以破坏工事外的敌人生力量。或者,当我方有强大的力量,但我方避免不必要的突破,减少力量和手段的损失,可以以少胜多,实行“无城攻,无城战”。据点,在没有战斗的地方战斗”以消灭敌人并保存和发展我方的力量。如果集中力量“围点”手段有效,就能逼迫敌军解救,那么就有了“灭援”的好机会。这种作战方式在抗美救国初期相当普遍,但主要是战术规模,作战效率极高。在同帅进攻战役中,该地区的主力根据作战需要和战场实际情况,将“围点灭援”的艺术从战术规模发展为战役规模。 “围点灭援”艺术的发展、灵活运用和创造性,帮助该地区主力及其部队在打击坚固的敌军军事分区和歼灭敌军大量援兵时取得胜利。
深入把握“出兵必胜”的方针,贯彻“围点灭援”目标,主要歼灭敌军陆上援军、空降援军,所以在战役第一阶段,战役司令部集中大部分力量来攻击敌人的强大军事分区。据此,该战役以271团配合第六军区主力及各兵种部队攻打福隆市;272团向福平军区开火。以打赢第一战的决心,在短时间内摧毁了福平分区,占领了福隆市的一部分面积,迫使敌人空降福隆北和福平南进行救援。272团有机会发动进攻和摧毁。为了让他们主观粗心——这是我方诱骗进入现成战斗的前提条件,战役司令部指挥部队英勇作战,但巧妙地从福平分区撤退,同时在福隆市保持很高的压力,正是这些活动迫使敌人从福平派出海陆空兵力前往福隆进行救援,从而为273团摧毁敌48团的一支部队创造了机会。进入战役第二阶段,我方依然采用“围点灭援”的方式,集中兵力进行关键战役。为摧毁同帅分区,迫使敌方调动救援力量,战役指挥部动用了一个增援团、一个炮兵营等军种单位对该军分区发起进攻。随着优势兵力的集中和围攻的使用,同帅军事基地迅速被摧毁,迫使敌人在顺利种植园空降救援,从而为271团摧毁敌军1营创造了机会。
如此来看,我方集中兵力“围点”——攻破坚固的军分区,守住后退,成功地“灭援”,将敌人从工事中诱出,使敌人有一种主观的心态,创造独特的机会,集中兵力在预先准备好的地方消灭敌人。
二、灵活运用战斗形式。在“围点灭援”的艺术中,“围点”是制造情况、创造机会和连锁反应以达到作战目的,迫使敌人出兵解救,而“灭援”行动则在“围点”行动取得一定成果后进行,但才是战斗或战役的主要目的,以消灭防御工事外的敌人。因此,在哪里进行“围点”,针对哪个目标,什么时候根据我方的意图迫使敌人前来救援是一个重要的问题,需要一种合适的战斗形式。只有在“围点”行动中取胜,才能达到“灭援”的目标,以“摧毁”为主要目标来实现战役目标。为有效歼灭敌军,各级指挥员除了要掌握敌人的阴谋、意图和诡计,准确预测敌人的反应外,还要灵活运用各种形式和措施。
1965年同帅战役的实践表明,为了有效地“围点”,除了精心准备的作战计划、部队和态势外,战役司令部还指导单位和部队灵活运用战术形式。在同帅战役中,我方除了采用进攻形式消灭基地内的敌人外,还采用了伏击的形式,动员在顺利种植园和顺利机场对敌人进行袭击。在战役的第二阶段,通过伏击(1965年7月10日晚),我方摧毁了敌52团的1个营和15号公路上的军车15辆。特别是在第3阶段,当发现敌人有所反应,我军组织“灭援”的机会不多,1965年7月15日晚,272团在敌人的包邦(Bau Bang)露营地进行伏击,摧毁了敌人7特遣队指挥部,连同装甲分队,重创1个营以及在执行救援任务的一批敌军;273团以围攻的形式,摧毁了敌军在布多普(Bu Dop)军事基地的大量有生力量(1965年7月20日晚)。在灵活运用围攻、袭击、伏击、运动战等战术形式的同时,战役司令部还指导各部队创造性地运用作战技巧,如:包围、深冲、分割、迂回,直冲侧翼和后方,摧毁抵抗营地,歼灭救援部队。这也是该地区主力军在开展“围点灭援”行动的典型作战艺术之一,确保适合每一个目标,每一次战斗,极大地摧毁敌人的生命力,助推发展战役,迅速取得决定性胜利。
同帅战役虽然是小规模的进攻战役,但意义重大,因为它的胜利直接促成了击败敌人的“特种战争”战略。此外,此次战役也标志着该地区主力军在组织、指挥和集中作战能力的成熟;在每场战斗中灵活和创造性地使用战斗形式和技巧。尤其是“围点灭援”艺术,我军人民从战术层面发展到战役层面,尤其是“围点”与“灭援”的巧妙结合;工事内外联合作战;其中,“围点”表现了两种功能:既能诱骗敌军出兵救援又能摧毁坚固工事中敌人的有生力量。同帅进攻战役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需要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加以研究、应用和发展。(完)
作战:黄春然大校、副教授博士和阮文孟大校、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