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04 月 24 日 , 星期四, 13:10 (GMT+7)

2025 年 04 月 21 日, 星期一, 15:52 (GMT+7)
1975年春季大捷中的后勤技术工作——理论与实践价值

在1975年春季的总进攻和起义中,军队后勤-技术部门与全国军民并肩作战,克服重重困难与考验,在保障工作中创造了非凡的成就,为南方彻底解放、国家统一的伟大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并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值得在当前祖国建设与保卫事业中继承和发展。

1975年春季的总进攻和起义,以历史性的胡志明战役为高潮,胜利结束了我国人民的抗美救国战争。这一伟大胜利标志着越南人民战争艺术、军事艺术发展的新阶段,其中也包括后勤和技术保障工作的重大进步。这是历史上第一次,后勤-技术部门必须为一场前所未有的大规模战略决战提供保障,在神速推进的条件下,一系列大规模的诸军兵种协同作战的战役在中部-西原战场和南方战场连续展开,给后勤和技术工作提出了极其巨大、新颖而紧迫的任务。然而,在党中央、中央军委和国防部的英明领导和指导下,在高度决心的推动下,各级后勤、技术力量积极与各方协调,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完成了分配的职能和任务,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

向南方战场运送了数千吨货物。(资料图/越通社)

一、主动在各战略方向和区域构建稳固、连续的后勤-技术阵,及时满足总进攻和起义的保障需求。贯彻落实党中央第21号决议和1972年12月18日中央军委会议决议,总后勤局制定了为期三年的后勤计划(1973—1975年),积极为重大战机作准备。按照该计划,我军大力建设和发展战略、战役运输路线,同时在后勤和技术方面为战场作准备。自1973年初至1975年4月底,战略后勤向各战场输送的物资数量几乎是此前13年总和的两倍,建立起庞大的储备,随时准备保障大规模作战所需。1974年9月,总技术局成立,标志着战略层面的技术保障指挥、参谋机构的建立。根据政治局制定的在两年内(1975–1976年)解放南方的战略决心,随后又决定在1975年完成南方解放任务,总后勤局与总技术局迅速指导调整各战场的组织机构、兵力部署及后勤-技术布局,以适应新的作战要求,首先是为西原战役作准备。具体部署如下:治-天军区后勤与B5战场后勤(九号公路-北广治战场)合并,在阿梭(A Sầu)、阿雷(A Lưới)和三龙(Ba Lòng)三个基地展开部署。第五军区后勤强化并巩固广南大禄H1基地、广义平山H2基地和平定霍登(Hóc Đèn)—19号公路以北H3基地的力量。西原战场加强兵力,并调整后勤-技术基地布局:北翼后勤基地设在塔响—达克多(Tà Xẻng - Đắk Tô),保障昆嵩方向;中翼设在朱洛—富那(Chưplô - Phunơ),保障波来古方向;南翼设在波来梅—朱蓬,保障19号公路南进方向;在亚宿设立K10仓库,在北德机设立K20仓库,为攻打德柯(后转向攻打波来梅-马属)提供保障等。同时,大部分南部战区B2战场后勤力量从柬埔寨转移回越南南方,增强第八、第九军区的后勤-技术保障力量。此外,总技术局还决定在和平省与义安省新建多个仓库,如:L850、L852、L854,储备量从6千至1.2万吨武器、技术装备,随时准备支援南方战场,保障各军区、国防部机动作战力量及老挝人民军,建立起连续、稳固的后勤-技术体系,为组织胡志明战役的后勤-技术保障奠定坚实基础。

在胡志明战役中,依托南方战场既有的后勤-技术阵地和力量,在总后勤部与总技术局全方位、最大限度的支援下,战役后勤-技术力量迅速调整阵地,补充兵力、武器、装备及后勤物资,与南方后勤系统和各军区、军团后勤-技术力量及人民后勤紧密协同,形成稳固有力的保障体系。这种整合不仅增强了各地区的保障能力,还构建起一个连续、稳固、高度机动的后勤-技术阵势,为五个进攻方向攻入西贡并取得胜利提供了坚强保障。

二、及时保障后勤与技术支持,使各部队“神速”机动兵力参加战役。面对战场局势的迅速发展,特别是在西原战役胜利之后,为落实政治局的战略决心,贯彻“神速、大胆、出其不意、必胜”的指导思想,后勤与技术工作集中力量,保障战略机动,及时将各主力军团、师级部队及技术兵器、数万吨物资输送至各战场方向,把握战略时机,满足“神速”与“必胜”的要求。在参加战役之前,第1军团由军械局补充技术干部与人员,使技术人员编制达到了76.72%。同时,总技术局支援力量,对军团全部武器、装备、弹药、机动车辆、坦克、装甲车进行保养、技术检查与维修,确保完好状态。第2军团方面,总技术局加强了T153修理站,军械局补充了技术设备和修理人员,确保其顺利完成机动保障任务。在此支持下,军团对绝大多数火炮、装备进行检测与修复,确保技术状态系数维持在0.93至1.00之间,为战役作好准备。第3军团是在西原战役胜利之后新成立的,总技术局为其配备了两支机动修理队,同时提供工程车辆、技术装备与维修工具,直接服务于军团在战役中的两个主要进攻方向。第4军团则在1974年底至1975年初获配OX1与OX2工厂,保障军团技术部门能够在前线组织机动修理队,配备工程车辆,为战役中的各个进攻方向提供及时技术支持。

可以看出,在1975年春季总进攻和起义中,后勤-技术部门灵活调整组织结构,变换部署格局,创造性地运用多种保障方式,及时支援主力军团的神速行军、战略打击,以及各地地方武装的进攻与起义。这标志着后勤-技术部门在组织、指挥和机动保障能力上的重大进步。对此,武元甲大将与文进勇大将高度评价道:“各级后勤、技术力量努力克服一切困难,发挥创造精神,出色完成各项任务。在后勤保障、技术保障和机动保障方面的辉煌成功,标志着我们战略支援部队的一个巨大飞跃。”

三、动员全民、全军力量参与总进攻和起义的后勤与技术保障工作。本着“全部为了前线,一切为了胜利”的精神,党中央和国家动员了一切可能的资源与力量,调动全民、全军为解放南方的伟业服务。特别是为了全面保障1975年雨季前完成战略决心——解放南方,1975年3月25日,政治局决定成立由政治局委员、政府总理范文同同志担任主席的中央支援委员会。根据战场的需求,委员会决定最积极、最有效的主张、计划与措施,及时动员人力物力加强前线支援。按照委员会的指示,在胡志明战役中,北方许多工地、工厂、机关动员了30%至50%的人员投入战役服务。军用与民用运输力量被调集,用于将兵力、装备、武器、技术器材等运送至战场。截至1975年4月中旬,军民运输力量共运送了2.4万吨武器与装备,保障战役顺利进行。

北方大后方同南方的后勤-技术系统在1973年至1974年间,与各南方地方积极配合建设保障力量,形成就地保障资源,包括:7万吨弹药,10.7万吨粮食与食品。南方后勤-技术组织了6条战役运输线路,从后方的补给基地(布贾玛普、洛宁、同瑞)通向前线基地,覆盖各主攻方向。湄公河三角洲地区的各军区后勤-技术力量依托既有基地,准备充足的兵力、武器、装备与后勤物资,并结合地方后勤、人民后勤组织对军区武装部队主要作战目标的保障。各单位与地方的后勤-技术系统发扬自力更生精神,同时依托人民战争的布局与群众的力量支持后勤-技术工作,尤其在粮食、食品供应与战地炊事方面提供支持;建立军民医疗结合网络,开展伤员急救与治疗;动员船只、舢板参与物资运输与兵力机动,支援战斗任务等。

1975年春季大捷中,后勤-技术工作的成功留下了许多宝贵经验,至今依然具有深远意义,值得继续研究、应用与发展,为当今建军事业、国防巩固与祖国保卫事业服务。

第一,继续贯彻落实党、国家、中央军委和国防部关于后勤与技术工作的各项决议和指示,重点是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八次全体会议关于《新形势下国家防卫战略》的决议;中央军委于2022年12月20日颁布的第1656-NQ/QUTW号和第1658-NQ/QUTW号关于2030年及以后时期后勤与技术工作的决议。军队后勤-技术部门要着重提升研究、预测、建议和参谋能力,切实履行好为中央军委、国防部提供后勤与技术工作的咨询职能。重点在于根据预算能力和军队现代化进程,推进武器、技术装备和后勤器材的升级与现代化;加快各项后勤-技术项目、工程、计划和方案的实施与完成。要大力建设各级后勤-技术潜力和阵势,广泛依托人民后勤-技术作为基础,以军区防御区、省(市)防御区的后勤-技术为支撑,以军队后勤-技术为核心。同时,加快研究完善动员后勤-技术资源的机制、政策和计划,做好国防储备工作,为国家防卫做好准备。

第二,集中推进并完成组织编制调整,按照“精、简、强”的方向建设军队后勤-技术部门。加快健全和建设各级后勤-技术力量,打造从战略层级到基层单位正规化、模范典型、统一的后勤-技术体系,具备圆满完成任务的能力。同时,与各军事院校密切配合,组织开展干部、技术人员的培训与培养,确保数量充足、质量优良,不断提升后勤-技术干部队伍的管理、指挥与专业素质水平。及时解决机关与基层单位之间,在某些专业领域存在的后勤-技术干部和人员缺乏、不平衡等问题。

第三,大力推进和完善后勤、技术物资保障方式。集中研究、提出对后勤、技术资源的调整、补充和动员措施。同时,完善保障方式,积极开发各类资源,及时、充分保障训练、战备、日常及突发任务的后勤、技术需求。其中,重点优先保障执行空域、边境、海洋、岛屿主权防卫任务的部队、重点战略区域部队以及向现代化迈进的部队。各级后勤、技术力量要严格落实有关兵力、武器、技术装备和后勤物资的规定,同时密切配合相关力量,积极、及时、有效参与防灾减灾、疫情防控和救援任务。

四是,加强实际总结与理论研究,推动后勤、技术保障理论在市场经济和深度融入国际背景下的发展。同时,研究适应不同战争形态、作战方式的保障需求,符合部队编制结构、装备体系和作战环境的特点,适应新时代人民战争保卫祖国以及非传统安全威胁条件。研究提升防御区域后勤、技术建设与运行质量,与全民国防阵势相结合,与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同步推进,构建稳固、连贯的战略格局,更好地满足国防建设和国家安全需要。与此同时,推动国防工业在后勤、技术领域的发展,不仅满足军事任务保障需求,同时服务于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五是,积极动员各类资源,应用研究成果,推进技术转移与第四次工业革命成果的转化;大力推动科技应用和数字化转型在后勤、技术工作中的应用。

积极开展研究,创新后勤、技术训练的课程内容和方法,贯彻“基础、实用、牢固”的方针,贴近实际、贴近对象;重视系统性、专业化训练,符合部队任务特点和实际情况。重点提升各级后勤、技术单位在指挥、管理、组织保障、机动能力和战备水平方面的素质和能力,以满足建设强大军队和在任何情况下坚决捍卫祖国的要求。

作者:后勤技术总局主任陈明德中将

网友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