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提交审议的文件草案是在严肃认真、精心细致、全面周密的基础上起草完成的,具有诸多新的内容。其中,政治报告作为核心文件,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各项重大问题。笔者在认真研读后,谨就报告草案中“指导思想”部分,尤其是其新内容,提出一些思考和建议。
 |
| 越共第十三届中央委员会第十二次全体会议闭幕会议场景(图自人民报网) |
在对世界、地区和国内形势进行综合评估和科学预判的基础上,政治报告(草案)深刻分析了国家建设、发展与保卫祖国事业在新阶段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提出了五个指导思想。概括而言:
(一)坚持并创造性运用和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和党的革新路线理论,坚定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目标;(二)善于及早识变应变,及时把握各种有利条件与发展机遇,克服困难和挑战,推动国家实现快速可持续发展;统筹推进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三大战略任务;(三)加快构建与完善有利于国家快速可持续发展的制度体系,坚决打通体制机制障碍,释放生产力,激发各类资源与发展动力,唤起全民族的爱国精神与发展愿望;(四)弘扬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巩固全民族的大团结,打造牢固的民心阵地;实现民族力量与时代力量的有机结合,做到从早从远保卫祖国;(五)持续加强党的建设和政治体系的全面从严治理,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进一步巩固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和执政能力,以及国家管理与发展治理水平。
党中央在报告草案中提出的上述五大指导思想,体系完备、逻辑严谨、立意深远,集中体现了党在新时代引领国家发展的战略思想,是未来一段时期党的思想指导与领导实践的根本遵循。实际上,这也正是当前我国推进“两大革命战略任务”过程中亟须明确和回答的核心问题。需要强调的是,作为草案,这些指导思想还将广泛听取干部、党员和各级党组织的建设性意见后进一步修改完善,再由大会审议通过。
从当前反馈情况看,多数干部党员普遍赞同这五条指导思想的内容与结构安排,认为其体现了我党理论思维的延续与发展。在坚持历届大会一贯的基本立场与原则的基础上,各项指导思想均融入了新的发展理念,顺应新时代新阶段的要求,具有高度的时代适应性与理论创新性,值得充分肯定。
具体来看,在第一条指导思想中,草案继续强调坚定发展和捍卫马克思列宁主义、胡志明思想这一党的思想基石,重申民族独立与社会主义是党、胡志明主席和人民在革命进程中所共同选择的唯一正确道路。无论环境多么复杂艰难,我们都不能背离这一目标与道路。这正是“以不变应万变”的战略定力——正如胡志明主席曾深情告诫,正是由于这一信念,人民才不惜以巨大牺牲换来民族独立。因此,在草案中再次强调这条具有战略性、原则性的指导思想,不仅不过时、不多余,反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提醒意义,有助于我们在思想与行动中始终保持方向不偏、立场不移。
相似而言,其他几项指导思想也都有其关键内容的重申与创新。例如:将发展经济、社会和保护环境确立为中心任务,党建为关键,文化与人的发展为基础支撑,加强国防安全建设为经常性重大任务(第二条);“激发强烈的爱国精神、自力更生的意志、民族发展的渴望,充分发挥文化与人的力量作为内生资源和发展动能(第三条);弘扬人民力量,巩固全民族大团结和民心阵地,实现民族力量与时代力量的结合,从早从远保卫祖国(第四条);加强党的建设与整顿,建设全面清廉坚强的政治体系,进一步完善政治体制运行机制等(第五条)。
上述内容均为当前我国在建设与发展国家、捍卫祖国事业进入新阶段背景下必须继续贯彻落实的重大问题,方向明确、必要性强。在此基础上,广大干部和党员普遍关注的一点是:在每一条指导思想中,均有针对国家新阶段背景下的具体国情、形势和条件,作出相应的内容补充,体现出高度的现实针对性与时代性。
例如,在第二条指导思想中,新增将“保护环境”与“发展经济、社会”并列为中心任务。这一补充极具现实意义,因为环境保护问题已日益成为全球性挑战,是每个国家必须共同面对的重要议题,越发迫切和不可回避。任何一个国家,即使再有努力,也难以独自应对环境危机,必须依靠各国携手共进,协同合作。作为一个深受环境灾害影响的发展中国家,我国对此有着更为深切的体会与认识。因此,将“保护环境”提升为中心任务,既彰显我国对本国发展所负的责任感,也传递出我国愿与国际社会共同守护人类“共同家园”的积极承诺和合作意愿。这表明,越南并非空谈环保,而是始终“言必行,行必果”,以实际行动努力成为全球治理体系中积极负责任的一员。
此外,在该条指导思想中还增加了“积极推进对外工作与国际融合,把握常态与重点任务相统一”的内容。严格意义上讲,这一内容并不完全是新的,早在前几届大会中,党已明确提出并持续贯彻实施。但此次强调其为“经常性重要任务”,在新形势下进一步提升其战略地位,旨在动员全党、全军和全体人民提高政治认识、增强执行力,真正将其贯彻到国家整体战略之中。
在第三条指导思想中,新增内容“加快推进构建和完善有利于国家快速、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也受到普遍关注。这一提法非常精准,符合当下实际,极为及时。因为要实现国家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首先必须解决“体制”问题。体制就是发展的“万能钥匙”,若体制不顺、机制不全,必然会造成发展过程中的瓶颈与堵点。回顾自1975年国家统一以来,尤其是自1986年党的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越南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体制机制,取得了一系列具有历史性意义的发展成果。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体制机制方面的诸多短板,成为制约国家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继续深化体制改革、完善制度体系,是实现国家在新时代中实现腾飞、迈向崛起新纪元的必然要求。
与此同时,也有部分意见认为,出于精炼与准确表达之考虑,应将“构建”一词从表述中删去,仅保留“完善体制”更为贴切。再加上,体制不仅要服务于国家发展,也要服务于国家防卫,因为发展与卫国始终是国家战略任务的两个紧密相连的方面。因此,指导思想应在内涵上体现体制建设的“双重属性”,即“继续加快完善体制机制,实现国家发展与国防事业的协调推进和可持续发展”。
该条指导思想中还有一项补充内容同样备受关注,即“吸引和重用人才”。这不仅是国家一贯的优良传统,也是一项具有现实紧迫性的战略任务。有意见建议,将“人才”改为“贤才”更为准确。“人才”重在强调能力,而“贤才”则兼顾德才双修,更符合越南文化“德为本、才为用”的传统理念。因为国家治理尤其是领导干部的选拔,不仅要看能力,更要注重品德修养与担当精神。此外,“贤才”一词也具有较强的历史文化延续性,越南历朝历代从未缺乏“贤才”,问题的关键在于是否有足够有效的机制与政策发现、吸引并重用这些贤才。
至于第四条指导思想,许多意见认为其在表述上准确传神,尤其是强调了“在实现国家战略目标过程中必须保持战略自主,并在策略上灵活应变,确保国家和民族利益最大化”的理念。实际上,这正是越南党在处理对外事务、尤其是应对复杂敏感国际问题时一贯坚持的原则与方针。“战略自主”是不可动摇的根本原则,而“策略灵活”则是在国际博弈中必要的应对手段。只有真正做到“刚柔并济、动静相宜”,才能更好地维护国家核心利益,实现国家利益最大化。
在第五条指导思想中,涵盖了多个方面内容,其中受到广大干部党员高度关注的是:“加强党的建设和整顿,建设全面清廉坚强的政治体系;继续完善政治体系的组织架构与整体运行机制。”实际上,这一任务已经在全党范围内广泛开展,并取得了诸多积极成效,但同时也暴露出一些局限与不足。因此,在政治报告草案中继续重申和强调这一指导思想,是完全正确、必要且现实的。不过,也要看到,这是一项全党全军全民的重大系统工程,具有高度的复杂性和挑战性。要真正落实到位,必须采取坚决有力的措施,实施系统协同、整体推进。其中,必须将党的建设与整顿同反腐败、反浪费、反消极现象的斗争紧密结合起来,及时发现并妥善处理工作中出现的问题,确保不损害党的声誉、不动摇人民对党的信任、不影响国家政治社会的稳定大局。同时,还需同步构建有效机制,坚决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破坏性图谋,特别是针对“自我演变”“自我转化”等渗透手段的应对策略。
在该指导思想中,另一个广受认同的内容是:“进一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弘扬社会主义民主。”我党作为一个为国家、为人民无私奉献的革命政党,其根本目标就是为人民服务。要实现这一崇高使命,党必须依靠人民群众,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真正做到“以民为本”。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形势下,尤其是在敌对势力集中攻击、蓄意破坏党群关系的背景下,进一步加强党与人民的联系就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党心”与“民意”始终是高度统一、深度融合的,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思想基础。党依靠人民、为了人民,人民则对党绝对信任、全力支持党的领导,这正是越南革命不断取得胜利的决定性因素。为了进一步加强党与人民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党必须更好地发挥人民群众的巨大潜力与创造力,扩大民主参与渠道,建立健全机制,使人民能够积极参与党的各项事业,尤其是党的建设、反腐败、反浪费与反消极现象治理等方面,共同推动党的组织建设不断走向清廉、高效、坚强有力。
构建科学正确的指导思想体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不仅是引领我们确定2026—2030年阶段性目标、指标与实施方案的“行动指南”。在迈向民族崛起新纪元征程中,必须依靠这一体系为党和国家的全面领导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与战略引领。(完)
作者:阮孟雄少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