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四次工业革命浪潮推动下,军事技术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发展趋势正迅速转向人工智能、自动化、精确制导武器、电子战、网络空间作战以及多域作战等尖端技术。这些突破正在从根本上改变作战方式、部队编成和武器装备结构。面对这一趋势,我们必须主动掌握、应用并发展符合实际条件的军事技术,以满足建设军队、保卫祖国的要求。
 |
| 伊朗无人机(附图) |
当前,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正在推动全球军事领域发生根本性转折,改变着力量结构、作战理论以及国家间的力量对比。
现代战争的特点首先体现在速度、精确度、选择性毁伤以及绝对信息优势,其中军事技术居于核心地位。通过近年来的各类冲突,从混合战争、非对称战争到高技术战争,都显示出一个现实:谁掌握了技术,谁就能在战场上占据战略优势。对越南而言,在地区安全环境潜藏诸多复杂因素的背景下,研究世界军事技术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这是科学依据,也是重要参考,使我们能够“跨越发展、抢占先机”,选择和发展适合国情的尖端技术,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的要求。
一、世界军事技术发展趋势
当前,世界军事技术正朝着全面化和多层次方向发展,反映出从传统战争向非接触式、智能化和多域作战的深刻转变,其突出表现为四大战略趋势:
首先,人工智能(AI)与自动化的爆发式发展正在开启智能化武器的新时代。无人机(UAV)、地面与水面无人作战平台以及作战机器人等系统,允许在无需人员直接参与的情况下实施作战,既减少人员伤亡,又拓展战场空间。人工智能被广泛应用于指挥控制、侦察数据分析、目标识别以及实时作战方案生成,大幅缩短决策周期,从数小时压缩至数分钟。最新研究显示,目前已有50多个国家启动了人工智能武器研发计划,其中美国、俄罗斯和中国处于领先地位,重点发展自主作战无人机、无人坦克以及智能防御系统。
其次,精确制导武器和高超音速导弹的快速发展,从根本上改变了战略威慑格局和战场优势。高精度武器,从智能炸弹、卫星制导导弹到激光制导炮弹,能够在数千公里外对战略目标进行近乎精确打击。而高超音速导弹以超过5马赫的速度、非线性飞行轨迹和高度机动性,使传统防空系统几乎无法拦截。目前,俄罗斯已部署“匕首”(Kinzhal)与“先锋”(Avangard)系统;美国和中国也在加紧推进高超音速巡航导弹“HAWC”、高超音速滑翔弹头“DF-ZF”的研发,预示着该领域的激烈竞争。
第三,电子战与网络空间作战,被视为“无形战场”,却在现代战争中具有决定性作用。电子压制、干扰、通信链路破坏以及网络攻击等手段,可以使对方的指挥控制系统瘫痪,从而削弱甚至彻底失效其火力。在近年来从中东到东欧的冲突中,谁能够在网络空间和电磁频谱领域占据优势,谁就能够掌握战场控制权。当前,电子战与网络战一体化的趋势愈发明显,构建覆盖整个作战空间的“软压制屏障”已成为大国军事发展的主要方向。
第四,传感器技术、隐身材料与多域作战的发展正在重塑作战样式。相控阵雷达、遥感卫星、多谱段传感器以及水下侦察系统的出现,大幅提升了战场感知与预警能力。同时,吸收雷达波和削弱红外信号的新型隐身材料,显著增强了武器装备在敌方侦测与打击下的生存能力。多域作战则强调陆军、海军、防空—空军、网络空间乃至外层空间的实时联动,以形成新的作战范式。这种作战样式要求建立一体化的指挥与控制系统,整合多源数据,实现高效、精准、灵活的火力协同。
二、当代军队现代化建设面临的问题
当前的军事技术发展趋势既为军队现代化建设提供了机遇,也带来了战略性挑战。从机遇看,借助接触、学习与引进尖端技术成果,军队能够缩短与地区及世界先进水平的差距,提升军事能力和主动防御能力。人工智能在指挥、控制与侦察中的应用,将显著提高非接触式作战能力;传感器与隐身技术的发展,有助于强化主动防御能力,在战场上形成战术优势;建设现代化电子—网络空间作战力量,则能够保护军事信息基础设施,防范远程攻击,构筑起高技术战争中的“软屏障”。然而,挑战同样十分严峻。最大的问题在于国内军事技术的研究、开发与自主掌控能力仍然有限,国防工业实力不足,难以生产依赖高端技术基础的现代化武器装备。对进口武器的依赖,潜藏着在使用、维护和升级过程中处于被动的风险,尤其是许多现代武器系统绑定专用控制软件与独有技术流程。全球科技更新速度极快,导致部分装备可能在十年内即趋于落后,这对持续推进现代化和保持作战能力构成长期压力。尤其值得关注的是,高技术军事人才数量不足且分散,尚未能满足研究、集成与操作高技术武器系统的要求,特别是在人工智能、隐身材料与网络空间作战等关键领域。
三、发展满足军队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军事技术措施
在世界军事技术发展趋势和所面临挑战的基础上,为了抓住机遇、克服挑战,实现军队现代化建设的目标,需要制定全面、多层次并符合国内科技实际的军事技术发展战略。
要做到这一点,关键性的战略问题是发展“自力更生、自主可控、军民两用、现代化”的科学技术,为迅速掌握战略性、关键性技术奠定坚实基础。尤其要继续贯彻落实各项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决议和规划,其中重点是建立国内高新武器装备的研究—生产—应用生态体系,实现国防科研院所、武器制造厂、工科院校和民用科技企业之间的紧密衔接。军民两用模式将有助于利用第四次工业革命在民用领域的成果,并快速转化到军事领域,同时提升经济—技术效益。要继续发挥核心科研院所与武器生产中心在主战装备设计、试验和升级中的作用,逐步减少对进口的依赖,特别是在雷达技术、导弹、喷气发动机、隐身材料、人工智能、自动控制和国防电子技术等领域。与此同时,要重视培养和发展军队高素质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具备跨学科能力的专家群体,能够参与新一代武器装备的设计、制造和改进。在依靠自身力量的同时,还需要有选择地开展军事技术国际合作,优先获取服务于防御的先进技术,同时确保信息安全与保密。将国内研究与对外选择性引进紧密结合,将缩短掌握技术的时间并提升自主能力。当国内国防工业达到高度自主并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时,军队现代化建设将具备坚实基础。
在国内科学技术尤其是国防工业的基础上,需要实施符合各军种特点的军事技术发展方案,确保整体协调,同时突出重点和关键。由于各军种在任务、作战环境和作战对象方面各不相同,因此确定军事技术发展目标必须遵循以下原则:确保在各种作战情况下圆满完成作战任务;逐步掌握关键核心技术;优先建设非对称防御能力,并提升机动性、精确性和作战自动化水平。
对于防空—空军而言,战略要求是建设一支能够坚决捍卫重要空域和海域,同时在高技术条件下与其他军兵种协同作战的防空—空军部队。其技术发展目标集中在现代化多层次防空体系,包括远程预警雷达、自动化指挥控制系统,以及具备拦截现代空中进攻武器(特别是巡航导弹和超高音速导弹)能力的中远程防空导弹。
核心对策是将主动相控阵雷达和先进防空系统的引进与辅助设备的国产化研究相结合;大力推动人工智能在指挥控制、预警、信号分析和目标识别中的应用,即使在电子压制条件下也能保持作战效能。同时,发展战术侦察无人机和轻型作战无人机,以增强侦察与非接触打击能力,形成战术优势并降低飞行员风险。从长远来看,需要建设防空—空军数据综合中心,为多域作战和快速反应各种空中入侵情况奠定基础。
对于海军,战略要求是掌控海洋和岛屿空间,在各种情况下——从低强度冲突到高技术战争——维护国家在海洋上的主权与利益。技术发展目标集中在提升海洋、岛屿的监视能力、防御能力与远程威慑能力,以及增强非接触式作战能力。关键方案是构建多层次海洋传感器网络,包括岸基雷达、远程海上雷达和水下传感器,并将数据实时整合到指挥与控制中心,实现军兵种协同作战。
同时,优先发展并实现部分中远程反舰导弹、现代鱼雷和无人水面艇(USV)的国产化,以增强监视与非对称打击能力。在造舰方面,应选择具备灵活火力整合能力的导弹护卫舰、高速巡逻艇和现代化潜艇,并研究改进现有舰艇,配备智能化火力控制系统。长期战略是建设一支能够开展海岛联合作战的海军,主动实施远程防御并保持海上威慑能力。对于电子战与网络空间作战力量,战略要求是掌控“无形战场”,保护军事信息基础设施,防范远程攻击,并在高技术战争中形成电子-网络压制能力。技术发展目标集中在建设跨军兵种的电子-网络监视与作战系统,融合人工智能和大数据,实现对网络攻击和电子干扰的快速发现、分析与反应。近期应重点建设和发展电子-网络空间作战中心,提升主动防御与可控进攻的能力,同时研发电子干扰设备、雷达压制系统以及军事数据链路加密技术。长远来看,应组建高水平技术专家队伍,具备自主研发安全软件、操作自动化监视系统的能力,并能够参与融合式电子-网络空间作战,在各类战役中形成“软屏障”,以维护人民战争体系在高技术战争环境下的安全。
对于陆军,战略要求是从以兵力规模为基础的力量模式,转向机动化、智能化、多兵种协同的作战力量,能够在现代战争中实施主动防御。技术发展目标集中在升级现有武器装备、增强精确火力、战场侦察能力以及多域环境下的协同作战能力。关键方案是实现战斗车辆、火箭炮和自行火炮的现代化,朝着集成智能化射控系统方向发展,配备光电侦察设备和战术无人机,同时提升夜战和在电子压制条件下的作战能力。
同时,应大力推动模拟技术、虚拟现实和人工智能在兵种协同训练中的应用,缩短战斗准备时间,提高作战效能。长期目标是建设一支精干、强大、高度机动化的陆军,具备非对称防御能力,有效守护战略要地,并支援各战场的协同作战。
把握世界军事科技发展趋势,全面、准确分析机遇与挑战,是制定整体发展战略和明确各军兵种军事技术发展方向的重要基础,最终目标是建设现代化军队。然而,这是一项复杂任务,需要紧密结合发挥国内科技自主力量与加强国际合作,从可靠伙伴处有选择地吸收先进技术。这正是提升自主能力、缩短军事科技差距的“钥匙”,为在新形势下实现人民军队现代化建设目标奠定坚实基础。(完)
作者:杜英俊少将、博士和阮英权中校、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