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嘉战役是越南抗美救国战争初期第五战区战场上的一场具有代表性的战役,其胜利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尤为突出的,是组织和实施决定性关键战的作战艺术。
进入1965年,南方战场的整体态势正朝着有利于我方的方向发展。尽管伪军兵力庞大,且在美军的大量军事援助下配备了现代化的武器装备和作战手段,但其在平也(Bình Giã)、同帥(Đồng Xoài)等战役中遭受了严重失败,暴露出在面对我军“钢铁之拳”时的显著弱点。正是在第五战区“特别战争”战略面临破产的关键时刻,美方决定出动其第三海军陆战师登陆岘港,并设立茱莱军事基地,企图为伪军提供支撑点,以抵御我军的连续打击。在美军的直接支援与庇护下,伪军在广义省北部地区大举部署兵力与作战手段,试图建立强大的军事防御体系,以巩固其“战略村”系统、据点、县治与交通命脉,维护傀儡政权的统治基础。
 |
| 第五军区第一团部队在1965年5月巴嘉战役中。(广义省博物馆资料图) |
为粉碎敌人的“特别战争”战略,党中央与中央军委决定由第五战区党委与司令部发起1965年春夏攻势,在中部高原、平定、广南与广义等地展开大规模军事行动。为贯彻中央决策,第五战区司令部决定发动巴嘉战役,以打击广义省北部地区的敌军,重点歼灭敌军主力,瓦解其半武装力量,扩大山靖—茶蓬(Sơn Tịnh - Trà Bồng)解放区,支援政治斗争运动,并稳固山区通往中部沿海平原的重要战略通道。在高度的战斗意志和独特的军事指挥艺术指导下,战役指挥部指挥各路部队持续发起猛烈攻击,连续组织多场战斗。其中,于福禄、遮帽山(Chóp Nón)实施的关键决战被视为本战役的决定性关键战,并迅速取得胜利。在这一战斗中,我军主力第五战区第一团成功歼灭敌军一支精锐战斗团(其中包括一个战略预备营),为战役取得全面胜利奠定了决定性基础。巴嘉战役的胜利标志着第五战区武装力量和我军进攻战役指挥艺术在抗美救国战争初期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特别是在决定性关键战的组织与实施艺术方面,为我军今后的作战提供了宝贵经验与理论参考。该作战艺术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精准选择决定性关键战的战场区域与作战目标。在对敌情及作战区域进行充分研究、评估和综合判断的基础上,我方最终选定623号公路山靖至巴嘉路段为发起决定性关键战的主战场,重点打击敌军机动救援部队与解围力量。该区域的选择完全正确,充分体现了战役指挥部在战略视野、战术构想与应变能力方面的高度前瞻性与灵活性。该作战区域具有极高的战略价值,距广义市不足10公里,距美军茱莱基地(部署着4个海军陆战营)约20公里。一旦我军发起攻击,敌军绝不可能坐视不理,势必调兵增援、迅速反扑,以展示所谓“军力威慑”。这一地段同时也为我方贯彻“以运动战、攻坚敌人野战部队为主,分批歼灭敌营级单位,稳扎稳打确保胜利”的战术原则提供了有利条件,有助于我军掌握作战主动权、提升打击效率。此外,该地区紧邻敌军多个重要据点,一旦取得胜利,将有力打击美伪军士气,挫败其部署企图,并在第五战区形成强烈震撼效应。这不仅激发了军民斗志,也有助于发起群众“剿恶除霸”斗争、摧毁敌军“战略村”体系、进一步扩大解放区。值得注意的是,当我军在巴嘉地区实施合围并掌控空中走廊时,伪军精锐部队第51团及其配属的M113装甲部队,驻扎于广义市区,仅有一条通道可用于机动增援,即经福禄村、遮帽山一线推进。我军判定此段道路为狭长通道,地形复杂,桥梁、涵洞、溪流众多,且南侧被茶曲江阻断,一旦我军截断交通线,敌军队形势必被切割孤立,难以实施有效协同增援。该地段两侧多为低缓丘陵,便于我军隐蔽部署兵力与火力,形成交叉覆盖态势,对敌军各营实施分割围歼,同时有效减少我方伤亡。
战役实践表明,正是由于精准选定关键战场与目标,我军在围攻巴嘉据点与周边目标时,迫使伪军迅速动用强大兵力沿山靖—巴嘉主干线进行增援,最终落入我军预设的“包围圈”。在高度的战斗意志和周密的战场部署下,第五战区第一团采取分割、围歼战术,成功歼灭了驻扎福禄村的伪军第51团第2营、驻扎马祖村和47号高地的伪军第3海军陆战营、驻扎遮帽山的伪军第39伞兵营,圆满完成本战役的决定性关键战任务。
二是,构建严密复杂的作战态势,实施决定性关键战的围歼计划。为营造有利态势、确保决定性关键战的胜利,战役指挥部在战术布局上采取多方向进攻、交错配合的方式,以牵制敌军、切断其增援路线,形成合围、分割、孤立敌军解围部队的战略态势,真正做到“拉开敌军,分头歼灭”。具体而言,在次要进攻方向上,我军部署广义省地方武装第83营,向义行、思义两地的敌军县治与据点发动攻击,旨在转移敌军注意力、牵制其兵力,并为地方武装力量发动“剿恶破网”斗争提供有利条件。在配合作战方向上,我军在一号公路以东部署广义省地方武装第48营,阻止敌军从平山方向南下驰援巴嘉、福禄地区。而在战役主攻方向上,第五战区第一团则分别将第40、60、45营部署于猴山、娴山、永禄及遮帽山南侧等地,做好在福禄、遮帽山区域实施决定性关键战的准备。与此同时,第五战区第一团还在巴嘉据点附近部署炮兵与防空火力,封锁敌军空中机降通道,有效遏制其通过直升机实施增援;同时压制巴嘉据点内火力,为被围歼的敌军提供火力支援。通过上述缜密的初期布局,我军成功构建出一套连续、严密、复杂的进攻态势,有效排除了敌军通过空中机动方式增援解围的可能,为决定性关键战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战场条件。
在实战中,为将敌军第51团完全引入我军预设战场格局,必须首先正确地实施“引爆点作战”。战役指挥部据此采用“以打小援引出大援”的战法,由第一团第90营第2连在延年地区袭击一支驻扎在野外的敌军机动连队,迫使巴嘉据点内第51团第1营出动增援。该营随即在圆山被我军围歼。延年之战的失败使得巴嘉据点压力骤增,敌军不得不迅速调集大批兵力组成应急战斗群实施增援,包括:战术区机动兵力第37、第39特遣营,战略预备力量第3海军陆战营,第51团第2步兵营及M113装甲营。依靠战前精心构建的复杂战场态势与巧妙的“引爆—钓援”战法,敌军迅速陷入我军圈套,作战队形被分割孤立,无法形成有效配合,终在第五战区第一团如疾风骤雨般的攻势下败北。至此,福禄与遮帽山战斗圆满完成,成为本次战役的决定性关键战,取得彻底胜利。
 |
| 巴嘉胜利纪念碑。图自广义省共青团 |
三是,指挥坚决果断、灵活机动,保障关键战役成功实施。为确保各路参战部队在不同方向的行动紧紧围绕战役总体意图展开,并夺取决定性关键战的胜利,战役指挥部在指挥体制上采取灵活安排,分别在主要作战方向(茶曲江北岸)与次要方向(茶曲江南岸)设立专责指挥组。这一部署既保障了指挥层对战场的持续领导与靠前指挥,又能在战役指挥所不在前线附近的情况下,及时统筹、全面保障作战行动的各项需求。同时,战役指挥部授权第五战区第一团全面统筹与指挥战役参战部队,依据既定作战方案,协调实施各阶段任务,确保衔接紧密、节奏一致,集中一切力量打赢这场决定战役成败的关键之战。借此安排,第五战区第一团不仅能够统一指挥主力部队、地方部队与游击队协同作战,而且能灵活应对战场变化,充分发挥各类部队的特长战法,击破敌军多种战术图谋,最终在福禄与遮帽山区域实现对敌军的合围与全歼。
在紧贴战场态势的基础上,战役指挥部果断指挥各单位集中兵力歼灭前来救援的敌军部队。当发现我方伏击效果因敌军深入搜索而减弱时,指挥部迅速调整部署,将作战态势转变为机动作战,向福禄村北部、47号高地与马祖山实施灵活进攻;同时由日间机动战法转为夜间突袭,以提高战斗效率并避开敌军空中优势,从而在夜战中彻底歼灭敌军有生力量。
巴嘉战役的胜利极大鼓舞了南方战场广大军民士气,成为粉碎美国“特别战争”战略的关键胜果之一。此次战役不仅展示了我军高超的战役指挥艺术,也为未来保卫祖国的战争实践提供了宝贵经验,特别是围绕决定性关键战的组织与指挥艺术,值得深入研究与灵活运用。(完)
作者:越南人民军第一陆军军官学校武文雄上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