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31 日 , 星期五, 08:30 (GMT+7)

2025 年 05 月 30 日, 星期五, 15:34 (GMT+7)
1947年秋冬越北战役中兵力组织与运用艺术的独特之处

1947年秋冬越北战役粉碎了法国殖民者“速战速决”的图谋,牢牢保卫了越北革命根据地和党中央机关,同时实现了战略态势与力量的重大转变,使民族持久抗战进入一个新阶段。这场战役的辉煌胜利标志着越南战役艺术的初步形成与发展,其中兵力组织与运用艺术成为最具特色的亮点。

战役指挥部向胡志明主席汇报情况

1947年,随着建立傀儡政府的“政治手段”陷入僵局,法国殖民者决定动用“军事手段”以图在越南及整个印度支那地区迅速解决战争。为实现其战略企图,法军集中重兵,发动一次极具野心的北上进攻,妄图一举歼灭我党中央机关,寻找并消灭主力部队,摧毁抗战根据地,封锁越中边境,切断社会主义国家对越南的支援。通过这场大规模进攻,法军希望获得决定性胜利,镇压我国人民抗战运动,迅速结束战争,重新确立其在越南的殖民统治。

面对敌军的强大攻势与突然打击,党中央和胡志明主席沉着冷静地领导和指挥全党、全军、全民,坚定决心“必须粉碎法军的冬季进攻”1。凭借对“全民、全面”战争路线的创造性、灵活运用,通过“以弱胜强、以小胜大、以少胜多”的战法以及“决战决胜”精神,我军民逐步粉碎敌人的各个“钳形攻势”,逆转战局,迅速夺回战略主动权。越北反攻战役取得胜利,使法国殖民军这支职业侵略军在大规模攻势中遭受重创,从而极大增强了我军民对抗战最终胜利的信心。尽管这是我军抗法战争中第一场战役,却积累了大量有关战役艺术的理论与实践经验,尤其是在兵力组织与运用方面,具有深远的意义。

第一,集中兵力于主要反攻方向和区域,逐步瓦解敌人的“钳形攻势”,破坏其会攻态势。 面对强敌,为尽快摆脱初期被动局面,争取主动,迫使敌人陷入被动,我军明确提出集中兵力,旨在阻止、迟滞敌军攻势步伐,逐步打破其战役布局,并以有力的反攻打击夺取关键胜利。据此,我军动员当地所有现有武装力量和广大群众参与战役2,重点部署于敌军主攻方向:庐江—2号公路、3号公路和4号公路。同时,大力开展游击战争,发挥多方力量的综合作战优势。这一战略主张完全符合战场实际,展现了总指挥部的战略思维能力以及对形势的准确研判。因为敌军无论在兵力、火力还是机动能力方面均远胜于我,一旦其双向“钳形攻势”会合成一点,将形成强大合力;而在我军作战范围广阔、兵力有限的情况下,无法在各个方向平均分布兵力作战。唯有集中优势兵力于主要方向和关键区域,结合人民战争阵势,依托山区丛林复杂地形,我军才能有效阻击并逐个瓦解敌军攻势,打破其合围意图。

战役实践表明,我军总司令部及各战区主力部队及时部署于主要反攻方向与区域,主动选择有利地形,与游击队密切协同,实施穿插、拉锯、破袭交通线,构建起险要的反攻战场态势。同时,主力部队还主动对敌军进攻编队实施袭击与伏击3,打敌措手不及,令其陷入惊慌,作战力量和装备遭到削弱,士气严重受挫。法国殖民军各精锐集团军愈深入越北根据地,愈陷入“天罗地网”般的人民战争阵势中,连续遭受我主力营级部队的猛烈打击。在接连失利、无法挽回的局面下,敌军被迫迅速撤退,其野心勃勃的军事行动彻底失败。

第二,适时调整兵力,灵活转换战局,挫败敌人的作战图谋。在战役初期,由于未能准确预判敌人企图,我军在部分方向上出现一定程度上的被动应对,导致兵力和装备受到一定损失。总司令部在全面研究和准确评估敌人进攻越北的计划后,迅速调整兵力部署,逐步构建有利于我之新态势,同时明确作战方针,有效挫败敌人各次进攻。

为提高作战效能,我军迅速将战场划分为三大战区,并由总司令部直接分工指挥:即以黄文太同志指挥的三号公路战场(涵盖根据地核心区全境);由武元甲同志直接指挥的四号公路战场;由陈子平和谢春秋同志指挥的庐江二号公路战场。同时,总司令部适时调整主力部队部署,充分发挥三种军武装优势,灵活转换战局以适应实战。

具体而言,在三号公路战场,当敌军空降北𣴓、新市、屯市地区时,我军迅速调动总司令部的160营和第一战区72营前往新市地区;命令72团自高平向北𣴓活动;并指挥太原、宣光南部各部兵力向北机动,以阻击敌军。二号公路方向,总司令部投入第十战区主力团和一支直属营,在越池至宣光庐江江段攻击敌军;命令147团和总司令部两营担负宣光—太原联省公路南段防御任务。四号公路方向,我军调整174团部署,自高平向失溪展开打击;同时调动11团,分别在四号公路(谅山至东溪段)与一号公路(谅山至同模段)对敌实施歼灭战。

正因适时调整兵力部署、灵活转换战局,我军成功遏制敌军“闪电进军”,逐步扭转被动局势,将敌人置于战略被动状态,使其在进攻与守占之间陷入两难。随着态势转化,反攻战场布局日益犀利,各部队有效抑制敌军优势,深入打击其薄弱环节,逐一瓦解其“钳形”攻势,尤其是在敌军进入复杂山地、纵深推进、兵力分散、补给困难等条件下,其协同与应变能力显著受限。

第三,创造性地贯彻主力部队“独立连、集中营”组建方针。为彻底粉碎敌人“速战速决”的企图,使其陷入持久作战困境,难以发挥其火力与机动优势,总司令部决定将直属部队及一区、十区、十二区等主力部队由7个团调整为18个营,分布于三大战场作战;并将近30个连分散至重点县份开展独立作战。这一举措完全契合战场实际,当时我主力团并未直接对抗敌军大型兵团,得以保留实力,用于战役关键战斗。

敌军在进攻越北时受限于山地复杂地形,只能依赖道路与河流展开机动,队形拉长,协同作战能力下降,因此采取营、连级单位实施伏击、袭扰战术,在敌军意料之外发起攻击,正契合我军擅长灵活作战之特点。同时,各“独立连”亦成为地方发展游击力量的骨干,负责协助训练战术技能,将村庄建设为“战斗堡垒”;而由总司令部与各区集中的“主力营”则执行中型以上战斗任务。

独立连的有效部署使敌军兵团遭遇连续打击,交通线屡遭切断,队形被分割,不得不边走边修,原已“滴灌式”的补给路线进一步受限,武器、弹药、粮食供给日益紧张。在此基础上,集中营依托人民战争布局与有利地形,集中兵力与火力打击重点目标,发起“猛打、狠打”战役,有效围歼分割三号公路敌军伞兵部队,大规模消灭四号公路与庐江二号公路之敌机动作战力量,使其由强变弱、由多变少,逐步丧失主动,陷入慌乱,进退维艰,最终彻底失败。可以看出,总司令部贯彻“独立连、集中营”的组织方针并非兵力分散的倒退,而是契合越北战场实况的正确决策,不再守土待敌、分兵布防,而是主动出击、反攻歼敌。这正是越南战役艺术在抗法战争初期的重要创新与发展。

1947年秋冬越北战役的胜利,奠定了有利战略态势与力量基础,为全国抗法战争迈向最终胜利创造了条件。本次战役在兵力组织与使用方面的宝贵经验,至今仍具有重要借鉴价值,应当深入研究,灵活运用,并不断发展创新,为新时代卫国事业提供服务。(完)

作者:陆军学院阮文雄上校、博士
                            

1.  越南共产党《党文件全集》,第8集(1945—1947年),河内:国家政治出版社,2000年,第315页。

2.  包括:7个步兵团(18个主力营)和30个独立连。

3.  战役中的重要交战点包括:二号公路第7公里处,端雄交叉口(宽部)、庐江Khe Lau江段、四号公路Bong Lau路段等地。

网友评论 (0)

我党创造和抓住机遇艺术,赢得了1945年八月革命胜利
1945年8月总起义推翻了殖民封建政权,使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独立时代。这场巨大的胜利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我党创造、抓住机遇、夺取胜利的英明指导艺术是一个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