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禄宁战役中,尽管面对美伪精锐部队的对抗,南方武装力量依然灵活地构建与转化战场态势,接连给予敌人沉重打击,使其陷入被动应对的慌乱境地,从而为我国军民筹备1968年戊申春节总攻势创造了有利条件。
 |
| 禄宁人民欢喜迎接解放军进入禄宁(资料图片) |
1967年底,在我国军民于整个南方战场上强大攻势的打击下,加之“章克申城行动”的惨重失败,美伪被迫在屈辱中结束第二次战略反攻,其战略态势与实力遭到严重削弱。
为挽救败局,美方决定将南方战场的兵力增至四十万,并为各单位增配现代化武器装备,妄图在1967至1968年旱季对杨明洲战区发动第三次战略反攻,加紧推行“安定”“清剿”计划,图谋消灭我军东南部主力部队,建立安全缓冲区,从远距离保卫西贡。为实施这一阴谋,敌军在禄宁—布朵—13号公路这一战略要地增兵添械,设立众多碉堡与军事据点。其中,禄宁被美伪构筑为纵贯13号公路防御线上的枢纽,成为保卫西贡北部的坚固“钢铁盾牌”。
在我方,党中央政治局和中央军委主张:趁美伪在战略上陷入被动之机,集中兵力与装备,发起秋冬战役,施以连续打击,挫败美伪的反攻准备,使其更加深陷被动境地。为贯彻这一主张,南方指挥部决定发动禄宁战役,旨在歼灭敌军重要有生力量与战争装备;牵制美军第一步兵师和伪军第五步兵师于丛林山区,为大城市周边各战场的进攻部署创造有利条件,同时配合人民开展政治斗争,扩大解放区,为1968年戊申春节总攻势作好准备。
这是我军集中大量兵力、实施诸兵种协同作战的一次战役。尽管作战地域远离后勤基地,但凭借敢打、善打、必胜的意志,以及独特的军事艺术运用,我国军民已大规模歼灭美伪精锐部队,摧毁其大量武器装备。此次战役的胜利,标志着南方主力部队在战役作战实践中的重大成长,尤为突出的是战场态势构建与转化艺术。
一是,巧施佯动,构筑险要凌厉的初始战局。为牵制敌军于他向,并在主攻方向出其不意地给予致命打击,战役司令部主张大力开展佯动行动,设下诱敌之势,逐步将敌逼入被动应对的困境。依此,在次要进攻方向,司令部调遣271号团于翁成地区设伏,歼灭美军2号旅2号营,调遣88号团攻击福果3号据点,歼灭美军3号营;并以炮兵猛袭福隆支区,予敌以重大杀伤。这些次要方向佯动作战的首战胜利,使敌对我主攻方向产生误判,随即急调两个精锐营及炮兵力量增援福隆,从而在禄宁——我军主攻方向上暴露出明显漏洞。
充分利用佯动所造成的有利态势,战役司令部指挥次要方向和协同方向部队继续形成交错态势,广泛出击,牵制敌军,为主攻方向展开兵力创造有利条件;将5号师88号团和2号营部署于福隆支区以东、东北地区。在主攻方向(禄宁),战役司令部将7号师141号团和165号团部署于西南,将9号师2号团和3号团部署于东北,平隆省地方部队包围西北各目标,9号师1号团作为预备队,部署在福隆东北,随时配合福隆省地方部队打击机动增援解围的敌军。通过在主攻方向集中部署“钢拳”,并采取穿插、逼近敌军阵型的战法,我军营造出“猛虎扑食”之势,既充分发挥直射火力威力,又有效贯彻“紧贴敌腰打击”的方针,从而限制敌空军与炮兵火力优势,接连给予美伪军致命打击。
战役实践表明,由于我军巧妙实施佯动,构建险要凌厉的初始态势,当我军发起对禄宁支区的进攻时,敌军完全措手不及,慌乱应对。我军自始即夺取主动,而敌军则由强转弱、由多化寡,愈陷愈深于被动境地,不断犯下错误,最终走向失败。
二是,及时转化战局,适时调整主攻方向。为挫败敌军“装甲运兵” “直升机空运”战术,并限制其火力与快速机动优势,战役司令部紧密跟踪战斗态势,适时调整决心,灵活变换战术,使敌军“措手不及”,逐渐丧失主动,接连遭受失败。在战役第一阶段,我军在配合各单位攻打禄宁军事支区和警察哨所后,发现敌军空降于芒改地区,战役司令部随即指挥9号师3号团3号营迅速调整部署,将战局由“攻敌于工事内”转为“突袭”,并与165号团紧密协同,歼灭了美军一个营、一个炮兵连和一个特种连。
同样,在富隆方向,88号团在福平—福果路段设伏,歼灭了前来增援解围的伪军3号营各连。敌军不甘失败,又调动36号特种营自四贤三岔路口向福果增援。我军88号团抓住有利战机,及时调整兵力,增补任务,由“伏击”转为“机动进攻”,并与5号师2号营协同作战,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将敌军逼入绝境,很快将其全歼。
进入第二阶段,为了制造突然性,战役司令部果断决定将主攻方向由禄宁转向布朵。这一大胆决策充分体现了战役司令部敏锐的战略思维、准确的形势判断和灵活的实战应变。因此,当敌军正被动慌乱、企图恢复禄宁已失目标之际,却猝然遭到我军在布朵接连不断的猛攻。因我军突然转移主攻方向,牢牢掌握主动权,141号团突袭歼灭了新开地区的美军集群;歼灭并重创从13号公路合管以南路段机动支援的美军两个连和伪军一个特种连;88号团进攻福许据点;2号团和3号团进攻歼灭布朵支区之敌,等等。尽管美伪调动精锐部队,并以最大限度的空军和炮兵火力支援,连续实施增援解围,企图夺回失地,但我南方主力部队凭借及时改变作战方法并在恰当时机转移主攻方向,逐个歼灭敌军精锐营,圆满实现战役任务。
三是,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各种战术形式和战斗手段。在“灵活有效地运用各种战术形式,集中兵力打大歼灭战,以歼敌于工事之外为主;同时重视在有利时机攻敌于基地,尤其是军事、政治上占据重要地位的据点;充分准备方案和兵力以歼灭增援解围之敌”的方针指导下,战役司令部指挥各单位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战术形式和战斗手段,及时粉碎了敌军的各种作战手段。据此,为了“引诱”敌军离开工事,暴露出兵力和火力装备,为歼灭其火力强大的营级部队创造有利条件,我军巧妙地实施佯动,合理选择“引爆点”目标;有效运用“攻敌于工事内”战术,不断加大对禄宁支区、布朵支区、福果3号据点等“重要目标”的攻势压力,迫使敌军不得不动用强大机动兵力前来增援解围,结果陷入我方早已布设的战局,被逐一歼灭。
攻敌于工事外时,战场态势瞬息万变、复杂多变,这就要求战役司令部必须灵活创造性地运用多种战术形式和战斗手段,以击败敌军的各种作战手段。为此,战役司令部指挥各单位运用自连级至缺编师级的突击作战方式,以掌握主动;趁敌“立足未稳”之际发起进攻,既打击刚空降下来的美军营(224号高地),又突袭已形成防御群的力量(禄宁机场、布朵、芒改);不仅突击步兵,还对暂时停滞的敌装甲力量(新开)实施突击。与此同时,战役司令部善于选择具有战术价值的地形,组织了多次战斗效能显著的伏击战;典型如5号师88号团在福平-福果路段伏击歼灭敌装甲车队;又如在芒改西部、特种兵营地北部、布朵支区等地伏击搜索与增援解围之敌。此外,在每一场战斗中,诸如包围、突破、纵深突击、分割、火力突击等战斗手段均被战役各单位灵活运用,使我军越战越强,而敌军则越战越衰。各参战部队始终坚持“紧贴敌腰打击”方针,形成交错态势,不让敌军划清防线、发挥火力优势,从而充分发挥我军特长,形成综合战斗力,彻底粉碎敌军的作战手段。
战争虽已远去,但从禄宁战役中所总结出的关于构建与转化战局、夺取作战主动权的宝贵经验,至今依然具有重要价值,必须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卫国战争中加以研究、灵活运用并创造性地发展。(完)”
作者:第二陆军军官学校胡忠孝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