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兵—导弹是作战中重要的战斗力量组成部分,也是地面主要火力。因此,为满足战略反攻火力支援的要求,战场炮兵主管指挥员和机关必须在人力、技术、战术、作战艺术等方面同步实施各项内容与措施。其中,将阵地态势由战略防御转化为战略反攻,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必须深入研究,科学组织实施,才能取得最高效益。
 |
| 490号导弹旅的备战训练 |
在保卫祖国战争中(若发生),当战略防御作战实施有效,使敌军部分力量受损、进攻能力下降时,我方应牢牢把握时机,转入战略反攻,以大量歼灭敌军有生力量,改变战场局势,促进战争尽快结束。战略反攻作战通常以机动作战的主力兵团、各军种兵种的作战力量为骨干进行,依托军区防御作战和各防御区域作战。在此过程中,炮兵—导弹是重要的作战力量组成部分。要实现从防御转入反攻的作战状态,战场和参战力量必须整体推进一系列任务和措施,从佯动、造势、补充任务、调整决心到协同保障等;其中,灵活、及时地转化阵地态势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作为主要地面火力力量,在这一阶段,炮兵—导弹部队既要为战场阵地转化提供火力支援,又要直接调整、转化阵地,以确保战略反攻作战的实施,而这一切都在非常紧迫的条件下进行。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要求炮兵—导弹指挥员和主管机关在把握时机、指挥协调、协同作战中高度敏锐与灵活。本文围绕将战略防御炮兵—导弹阵地转化为战略反攻阵地的一些主要内容进行探讨交流。
首先,要迅速调整炮兵—导弹部队的编成与使用,以满足战略反攻作战的火力支援需求。这是炮兵—导弹力量转入战略反攻作战时的关键环节。因为在战略反攻中,我军主要运用进攻战役、反击战役等作战样式,对处于进攻状态的敌军实施打击,对炮兵—导弹火力的需求更高。为此,炮兵—导弹主管机关必须依据战场司令员的作战决心,调整方案、规模与组织形式,使其符合新任务和新作战条件的要求。具体而言,应将炮兵—导弹力量从次要方向调至主要方向;启用部分预备力量投入作战;必要时,可动员后备力量补充在战略防御作战中受损的炮兵—导弹单位。调整后,在各反攻方向上应保持1至若干个旅的炮兵—导弹力量。此外,根据战场态势与发展,指挥员可编组若干专业炮兵单位(营级),组织成分队(连级),深入敌后实施突然打击,或在敌军队形中穿插攻击。
调整过程中必须遵循部队编组与使用的原则要求,并结合各类火炮的技术战术性能进行平衡;尤其要将原在防御作战中以小规模、分散编成的炮兵—导弹力量,调整为规模更大、使用更集中的单位,以充分发挥火力优势,为反攻作战提供有力支援。
 |
| 炮兵部队开展远程机动演练 |
第二,调整炮兵—导弹部队的部署态势,确保隐蔽、突然,满足战略反攻作战火力支援的需求。这是炮兵—导弹阵地从战略防御转化为战略反攻的核心内容,是部队能在远、中、近多个射程、多个方向上灵活压制与歼灭敌军目标的基础,并为合同兵种部队进攻提供有效支援。同时,部署调整还旨在将力量与火力集中于反攻的主攻方向、关键地区以及决定性的战役、战略战役。为此,必须组织炮兵—导弹部队机动,重新部署战斗队形,适应反攻作战需求。指挥员与炮兵主管机关应在指挥中果断、灵活、创新,确保部队快速、安全机动并及时投入作战;部署队形应依托有利地形,保持目标区域在有效射程之内,并采取“火器分散、火力集中”的原则,以降低敌军侦察与打击的效果。
部署调整要全面考虑观察所、指挥所、主阵地和临时、预备阵地在各作战方向和地区的布局。每个阵地应准备主射击位置和若干可在射击后迅速转移的替代阵地,以减少敌军反炮火的威胁。炮兵—导弹阵地转化应形成初始上相互支撑、稳固灵活的态势,并为作战全过程保持有利阵地创造条件。同时,转化过程中必须与防空、空军、海军、装甲兵、步兵等力量密切协同,掩护阵地与机动队形。因此,从平时起,各级炮兵指挥员和机关应为各单位科学选择立足地域,方便根据作战方案展开部署;并预先考虑各战场反攻时炮兵—导弹力量的使用。在此基础上,炮兵兵种司令部、各级炮兵机关和部队应预先建设部分作战工事、后勤与技术保障仓站、机动道路,并在预定部署地域布设炮兵基准点。
第三,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调整保障工作,以适应战略反攻炮兵—导弹阵地的需求。炮兵—导弹射程远、火器与火力机动灵活,协同作战要求高,保障需求大。因此,要在合理使用与部署力量的同时,做好保障工作的调整,满足新阵地态势的要求。指挥员与炮兵—导弹部队必须全面、及时地组织保障工作,其中侦察、目标指示与射击诸元确定,通信保障,伪装与隐蔽,机动保障,以及后勤与技术保障,都是重中之重。
当战场从战略防御转入战略反攻时,敌军仍处于进攻状态,目标多为动态目标,因此炮兵—导弹主管机关需指挥部队做好侦察与目标指示工作,确保快速、准确,并能持续跟踪目标活动,以便精确、及时地指挥射击。为提高侦察与目标指示能力,需充分发挥现有编制装备的作用,同时与战场其他力量密切协作,交换与提供作战对象的信息。
在反攻作战中,炮兵—导弹部队对后勤与技术保障的需求尤为重要,因为物资消耗大,火炮与导弹在作战中易受损坏或损失。为确保效果,部队应在部署调整中增设新的后勤与技术保障仓站;同时,要有完善的火炮、弹药技术保障计划,储备充足的物资与备件。尤其是后勤—技术部门要确保在阵地转化过程中弹药供应不断,保证炮兵—导弹持续有效打击敌军。
在战略反攻条件下组织炮兵—导弹通信保障难度极大,因敌军具备强大的电子战能力;同时炮兵—导弹部队必须采取“打完即移”的方式以保存力量。因此,各单位必须准备多套方案,提升有线与无线通信在战斗中的效能;并重视利用防御区域和友邻单位的通信系统。与此同时,机动保障是决定炮兵—导弹阵地从战略防御转化为战略反攻的及时性与效果的关键。为此,各级炮兵—导弹机关与部队需精心筹划,严密指挥协同,在恰当时机隐蔽、安全机动,始终保持战斗准备。机动过程中要组织防范敌军侦察与打击,通过分散机动、严密伪装,并加强防空、防炮以及反无人机措施。在现代战争中,敌军可能快速、精准侦察并打击我方炮兵—导弹机动与部署,因此,要保持对敌有利的打击态势,并保存力量,必须构建相互支撑、稳固灵活的炮兵—导弹作战阵地体系。
认识到上述问题,从平时起,炮兵—导弹部队在训练中必须积极演练调整编制、机动与转移战斗队形,提高阵地展开速度;组织快速、精确射击与迅速撤离,以保存力量,适应各种作战情况的需求。
将战略防御炮兵—导弹阵地转化为战略反攻阵地,是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虽然该问题并非全新,但属于军事艺术范畴,其形态始终在发展变化,仍需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研究、补充与完善。
作者:越南炮兵军官学校校长乔友坚大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