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31 日 , 星期五, 16:40 (GMT+7)

2025 年 06 月 09 日, 星期一, 10:05 (GMT+7)
关于当前军队基层单位思想工作的若干议题

实践已经证明,思想工作,特别是在基层单位,是塑造军人个体、建设组织、确保全单位意志和行动统一的关键因素。在当前形势与任务不断发展的背景下,我们必须深入研究、把握思想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并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以提高思想工作实效。这是一个极为重要且迫切的课题。

胡志明主席曾明确指出:“思想领导工作是最重要的……从上到下,从内到外思想统一、行动一致,即使任务再重、工作再困难复杂,我们也一定能够取得胜利。”

第四军区司令部首长向成绩优异射击的324师第三号团新战士送花祝贺

基于此,近年来,军队基层单位的党委和指挥员始终高度重视、严格领导和组织思想工作,坚持全面、持续、有序推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方法灵活,着力于塑造和发展世界观,树立正确的奋斗动机和实际行为规范。基层干部队伍始终紧贴实际,主动掌握思想动态,及时引导舆论,化解思想疑惑,切实增强官兵的政治素养、革命道德、奋斗意志和报国为民的坚定信念。

然而,随着国际融合日益加深以及数字技术、社交网络的迅猛发展,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也正在面临新的挑战。恶意信息、文化偏离、个人主义、功利主义生活方式、“和平演变”等现象愈发隐蔽复杂,逐步渗透进军人生活空间,成为非传统影响因素,极易引发价值冲突,侵蚀信念、削弱斗志,尤其是对政治立场不坚定、缺乏政治历练、自我免疫能力差的军人影响尤为明显。现实中,已出现一些思想动摇、信念减弱的表现,甚至还出现了与政治思想、道德和职责认知偏差有关的违纪行为。因此,如果忽视思想工作,或仅以片面、浅层、零散的方式开展,就难以取得实效,势必削弱单位的“精神支撑”,导致战斗力下降。

当前,在军事—社会环境持续变动的背景下,思想政治工作不仅是经常性任务,更是一项系统科学的工作实践,它紧密融合理论与实际、军事心理学与政治社会学及现代军事传播学之间的联系,旨在服务于新时代强军目标、巩固国防、保卫祖国的战略要求。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提升基层思想政治工作的实效性,使其始终发挥引领思维、锤炼意志、塑造信念、激发革命行动热情的作用?为解答这一核心命题,需要深入研究并切实做好以下几个关键方面的工作

第一,破除思想政治工作“行政化”的障碍。实践表明,在一些基层单位,思想政治工作仍存在行政化倾向,流于表面和形式,缺乏双向互动,导致部分时间、部分场合的工作效果不佳。在一些政治教育和思想引导活动中,内容仍以单向宣传、“灌输”为主,缺乏深入分析和解释,未能使军人真正理解并自觉接受。一些具有较高理论性的内容缺乏贴近性,设计上未能契合不同对象的具体认知水平。思想政治工作的开展在某些时候、某些地方还未能紧密结合官兵的实际需求,仍以预设计划为主,因而效果不尽理想。

为克服上述问题,基层单位的领导和指挥员首先要从“管理”思维转向“同行”思维,将思想政治工作视为一个互动、分享、引导军人“理解-信服-践行”的过程,而不仅仅是内容的强制灌输。要把思想政治工作从单纯的教育宣传活动转变为一个持续的、伴随式的互动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级指挥员与每一名军人密切联系、深入交流。思想政治工作必须以军人为中心,以现实需求为基础,以认知与行为的转变效果为衡量标准。这一工作应被组织为一个“同行-引领-调整”的过程,其中,党委、党小组是领导核心,政治委员、政治指导员和指挥员是组织主体,每一名干部都必须参与到所属干部、战士的思想教育、方向引导和观念矫正中来。

二是,突破思想政治工作中“老套路、旧模式”的桎梏。目前在一些单位中,思想政治工作仍沿袭传统模式:内容灌输为主,缺乏对话交流,几无批判性思维,未能真正激发官兵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方式无形中使干部战士处于“被动接受”的心理状态——一种缺乏情感连接的被动心态,难以形成稳定持久的思想内驱力。尤其是在当代青年军人的心理结构和信息接受方式日益受到数字环境影响的背景下,部分单位的思想教育手段仍停留于传统的“讲授式”,缺乏互动,这在“陈旧组织方式”与“现代接受心态”之间形成严重张力,降低了思想工作的实际效果,并造成政治精神影响力的滞后。本质上,这一现实的根源在于思想工作队伍缺乏创新动力,习惯路径依赖,畏惧改变,尚未敢于尝试和应用新方法;同时,思想政治工作的评估方式仍以活动次数为主,缺乏对官兵认知和行为转变的有效衡量机制——而这恰恰才是现代思想政治工作的核心标准。

社会心理学研究表明,只有当行为根植于一个由认知内化构成的完整过程,并经过“情感-理解-认同-行动”四个阶段时,行为才具有可持续性。如果教育方式不能激发情感、不能启发思维、不能建立认知信任,即便思想指导再正确,也难以转化为积极的政治行为。因此,革新基层单位思想工作的方式方法,已成为强化军人政治内核的紧迫任务。每一次思想活动都必须是一个主动的、富有创意的心理-教育过程,应整合数字技术与跨学科资源,逐步实现从“宣传-传播”向“影响-转化”转变,从“灌输式教育”向“启发式、对话式、互动式教育”转变。方法革新不仅拓展了干部战士的思维空间,更激发了其政治精神发展的内在动力,也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成为建设政治过硬军队的关键动力。

三是,坚决克服在思想问题处理上害怕碰撞、逃避责任的倾向。目前,基层单位在思想政治工作中令人担忧的一种表现是:部分干部在面对内部出现的思想偏差、动摇现象时,存在怕得罪人、回避矛盾、不敢担责的心理。有些单位、个别时段,干部虽然已察觉到异常思想动向,却没有及时进行提醒或对话,甚至选择视而不见,只因担心影响内部关系、怕“事情闹大”、怕被牵连问责。这种现象暴露出一个核心矛盾:单位虽能识别风险苗头,却缺乏足够动力与机制进行早期干预。这与思想政治工作本应“主动识别-主动干预-主动转化”的本质要求相悖。一些党组织和指挥员陷入所谓“集体防御心理”,出于对“内部动荡”与“评比考核”的顾虑,选择回避、拖延,以沉默自我安慰,而不是勇敢直面问题,最终导致最初的思想偏差未被及时清除,积压发酵,甚至演变为单位内部的不稳定因素。

因此,必须营造一个民主、守纪、可信赖的思想环境,鼓励下级如实反映问题,上级乐于倾听、敢于对话、不畏处置。各级单位应建立起“发现者有保障、处置者有支持、结果有评估”的制度链条。同时,应将“早发现-柔性干预-及时结论”纳入各级分队思想工作的刚性程序,因为思想偏差的处理绝不能靠妥协,更不能用沉默来掩盖。只有敢于正视问题,才能从根本上防微杜渐,稳固基层政治基础。

四是,果断突破、打通“堵点”,有效掌握、预测和处置思想问题突发情况。现实表明,不少思想问题早有苗头,却未被及时识别,直到转化为具体行为或态度时才进行处置,常导致被动、措手不及,甚至留下诸多隐患。这种情况尤易发生在一些“高度敏感”时点,如军人休假、退伍、调动岗位、指挥干部更替,或单位开展野外训练、执行临时任务等时期。问题的根源不仅在于“疏忽大意”,更深层的是缺乏工具与机制,尤其一些干部缺乏政治心理“诊断”技能。一些单位未能严格落实思想例会、思想日记、深度访谈等制度,错失了对早期思想偏差的识别窗口。思想预警需要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对信息的敏锐处理能力和对军人心理的高度共情。若思想掌握仍停留在行政报告或形式化交流上,是难以奏效的。

为此,必须规范思想工作流程,强化“直接+间接掌握”“传统接触+信息技术运用”的有机结合。逐步建立现代思想动态测评模型,如“电子思想信箱”“内部在线交流”“匿名反馈系统”等,同时提升各级干部的社会心理分析能力。尤其要将思想掌握-分析-预测-反馈制度化,形成封闭、连续的运行闭环,以“主动出击”为原则,以“小信号”为预警起点。

基层单位的思想政治工作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之中,面临诸多新情况新问题,唯有科学认知、系统应对,方能取得实效。本文仅为一隅所见,谨供各单位研讨借鉴,以共同提升思想工作质量,在新形势下推动部队政治建设再上新台阶。(完)

作者:越南人民军政治军官学校范文厚中校、博士

网友评论 (0)

我党创造和抓住机遇艺术,赢得了1945年八月革命胜利
1945年8月总起义推翻了殖民封建政权,使我国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义民族独立时代。这场巨大的胜利是由许多不同的因素共同促成的。其中,我党创造、抓住机遇、夺取胜利的英明指导艺术是一个突出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