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教学能力是一项体现专业素养与岗位胜任力的核心能力,是决定教学质量和教育培训实效的关键因素。为此,军队院校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并将其作为强军兴教的战略重点常抓不懈。
教师教学能力是由知识结构、教学技能、人格素养、教学方法、教学作风等多维要素有机构成的能力体系,是教师胜任岗位职责、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内在支撑力。近年来,军队院校持续加强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系统培养与梯次提升,通过集中培训与自主学习相结合,大多数教师教学能力不断增强,基本适应了新时代部队教育训练任务日益提高的要求。但同时也应看到,部分教师特别是青年骨干教师在教学素养、授课技巧、教学设计与方法运用等方面仍存在明显短板,尚难全面胜任新时代强军目标对教育质量提出的高标准、严要求。究其原因,一方面是部分院校、教研单位在教学能力建设方面缺乏系统规划与有效机制;另一方面,教育资源投入与教学创新氛围尚未完全形成协同效应。对此,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与任务牵引相统一,系统探索可行路径,持续构建符合岗位标准、契合育人目标的教学能力发展机制。这已成为推动军队院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紧迫课题。
	
		
			|  | 
		
			| 海军学院机电系学员的实践课。图自越南人民军队报 | 
	
实践表明,科学系统地评估教师教学能力,是确定教学培训内容、方式与路径的关键基础。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工作,只有建立在经常性、准确性、客观性评估基础之上,方能真正实现实效性与可持续发展。基于此,各级党组织、院校领导和教研单位应系统研究,积极建言献策,推动所在单位构建贴近教学实际、契合岗位标准的教师教学能力评估框架。在构建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军事教育的特殊语境与院校定位差异,围绕“教学准备—课堂实施—教学反馈—考试评估—思想引领与课堂激励”等关键环节,建立全过程跟踪式评估机制。在评估方法上,应坚持多元融合、动态反馈。重点强化以下几类策略:一是开展基于学员满意度的反馈调查,覆盖不同课程与年级,确保反馈真实、多维;二是整合教研组与同行教师的过程性评价,形成“同行+学生”双轨反馈机制;三是结合教学管理部门的监督数据,如授课时长、听评课次数、课堂纪律执行、上下课考勤等,实施佐证型旁证评估。在组织保障方面,应发挥教研室、教学方法委员会和教学管理部门的职能作用,严格审核教学计划、教案、课程讲稿和教学大纲,确保评估结果有效融入教学能力标准化建设全过程。同时,应强化教师的主体意识,注重激发其自我评估、自我反思、自我提升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引导其在实践中不断锤炼教学技巧、优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本领,全面适应新时代育人要求和强军目标任务。
教师教学能力是一种“实践性能力”,是在长期教学活动中逐步积累、不断锤炼与持续发展的能力结构。因而,系统组织教师参与各类教学培训与实训活动,是提升其教学能力最为有效和直接的途径。教师通过亲身参与多样化的教学场景和教学任务,能够迅速积累实践经验,全面提升综合素质,尤其是教学胜任力。在此过程中,首要且具有原则性的环节是扎实做好备课工作。具体包括:资料收集、文献研读、教学设计、讲稿撰写(纸质或电子版)以及教学演练。各教研室、教学单位应安排有经验的教师进行指导和帮带,推动试讲制度常态化,即由教师面向所在单位同事进行预讲演练,课后组织集中研讨、点评交流,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教学方法的适切性、教学技巧的实用性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帮助教师总结经验、强化优势、发现并改进问题。同时,应将组织开展“优秀教师讲课竞赛”作为教师培养的重要平台和训练载体。每一次参赛授课既是一次系统训练,也是一次深度反思与技能淬炼的过程,有助于教师在实战中提升水平,在比较中发现不足,在展示中赢得认同,有效激发其教学热情与专业进取心。此外,安排教师参与战训演练和部队实践,也是提升教学能力的重要举措。这不仅有助于教师积累战训知识、了解基层单位运行规律,也有助于其在今后教学中更好地进行案例分析、情境导入与行动引导,使课堂内容贴近岗位现实、贴近任职需求、贴近学员特点,切实增强教学的指导力、精准度和实效性。
军校教师的师德规范是构成其教学能力的重要内在维度,是直接影响教学质量与课堂表现的关键因素之一。良好的师德标准将引导教师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道德风貌和行为方式,进而深刻塑造其教学风格和课堂氛围。因此,必须着力构建积极健康、风清气正的军事院校育才环境,推动军队教师教学能力的系统生成与持续提升。在组织层面,要统筹处理好教学集体内部各类关键关系,包括师生关系、科室领导与教研组的协作关系、机关与教学单位的协调关系,以及同事之间、上下级之间的信任关系,确保组织运行有序、沟通顺畅。在氛围营造方面,应坚持营造民主、开放、和谐、有人文关怀的工作环境,鼓励教师在教学设计、教学改革、课程优化中主动建言献策,充分释放专业热情和创新活力。在机制设计方面,要重视教师之间特别是教研室、教研组与个体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助,构建相互支持、共同提升的教学协作体系。通过组织座谈交流、专题研讨、教学论坛等方式,为教师提供充分表达教学理念、分享教学心得的机会,激发其教学热情、进取精神与改革意识。在个体层面,每位教师都应注重自我修养和内在塑造,在仪容仪表、教学方法、人格风貌、生活作风等方面严于律己、示范为先,真正成为学员信服、同仁敬重的教学榜样。
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过程受多重因素影响,其中既包括各级党委和指挥机关的领导指导、院校的基础设施条件,也包括育人环境、教学文化等外部支撑因素。这些条件至关重要,但真正起决定性作用的,仍是教师自身的积极性、自觉性、主动性与创造性。因此,每位教师必须深刻认识到:提升教学能力不仅关系到个人岗位胜任力的增强,更直接影响所在单位教育培训任务的完成质量。在此基础上,要树立正确的教学动机与职业目标,保持积极主动的教学态度,并贯穿于日常教学与科研活动全过程。在教学实践中,应注重日常修养与专业积累。包括:持续锤炼教育素养、增强记忆能力、培养良好的身体状态与精神耐力;练就富有感染力的教态表现和条理清晰、逻辑严密的表达能力。此外,还应通过多种形式不断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总结经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条件下保持学习与反思的习惯,使教学能力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持续提升。
当前,教育培训领域的数字化转型持续加速,对军队院校提出了更高要求。院校必须主动顺应趋势,统筹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力度,推进基础设施、教学设备和信息技术手段的现代化建设,为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夯实数字基础、拓展应用空间。为此,各院校应紧跟科技发展前沿,精准把握科技演进趋势,结合本单位教育、培训、科研、管理和指挥等任务特点,择优引进先进适用技术。在执行过程中,应重点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与教学科研配套条件建设。具体而言,应优先推进标准化电子课程体系建设,涵盖各类学科与模块,统一规范教案、教材、教学资料等数字资源;同时,加快推进教学内容的数字化、结构化和资源库建设,尤其是教材、讲义、参考书的共建共享,为教学赋能。另一方面,军队教育具有独特性,诸如军事专业课程、武器装备教学内容所需的教学软件,市场上普遍不存在现成产品。对此,院校必须高度重视已开发教学软件的继承转化工作,推动软件系统向教师全面开放、试用和评估,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持续优化、迭代升级,切实提升教师队伍在数字化时代的教学适应力、重构力与创新力。
上述各项举措虽各有科学依据、实施侧重点与独立作用,但彼此之间紧密关联、相互支撑,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目标——实现对教师教学能力的系统性、持续性提升。因此,在推进落实过程中,应坚持统筹协调、协同发力,将“提升教学能力的实际成效”作为衡量标准与动态调控依据,确保各项措施契合各军队院校在不同阶段任务要求下的具体实践与发展方向。(完)
作者:越南工程兵军官学校政治部主任范阮玉英大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