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初,继西原战役以及顺化—岘港的强力进攻与民众响应起义之后,越南军民在政治和军事两个战线同时取得决定性胜利:大规模歼灭敌军主力,彻底打乱敌方战略防御体系,成功解放广阔区域,为全国解放创造了于我有利的新格局。历史性机遇已经到来,1975年4月14日,中央政治局果断作出战略决策,发起胡志明战役,目标是彻底解放南方,实现国家统一的历史使命。鉴于此次战役的战略重要性,政治局决定派遣三位政治局委员南下战区并成立战役指挥部,由武元甲大将出任总指挥,范雄同志担任政委,直接指挥和统领参战各路主力部队,确保战役高效统一、部署有力。
 |
第12军团,325师的2024年实弹射击演习。图自越南人民军队报 |
在胡志明战役打响之前,越南军民已在全国范围内构建起坚实广泛的人民战争战场态势,为全面解放奠定战略基础。在兵力部署上,我军调动了几乎所有主力兵种合成部队,以及防空-空军、海军、地方部队、特工部队、民兵游击力量、武装公安部队等多支力量,形成全民参与、上下协同的作战体系。为确保战役彻底胜利,战役指挥部部署了包括第1、第2、第3、第4军团和相当于军团级的第232兵团在内的五支主力合成部队。这些兵团具备强大的突击能力、快速机动能力和丰富实战经验,被编为五路突击力量,分别从五个方向向西贡城区敌军要害目标发起同步、快速、穿插性的立体打击。整个战役坚持“神速、大胆、出其不意、确保胜利”的作战原则,充分发挥各军兵种协同作战优势,形成以军事突击与群众起义相结合的综合进攻态势。经过短短三天鏖战,各主力兵团圆满完成既定任务。1975年4月30日11时30分,胡志明战役——作为1975年春季总攻与起义的战略决战——取得决定性胜利。这一历史性胜利为越南军民继续解放九龙江三角洲剩余省份创造了有利条件,标志着越南抗美救国战争的伟大终结和国家的完全统一。
胡志明战役的伟大胜利,是越南人民战争艺术发展的顶峰,集中体现了我军在军兵种协同、战略兵力组织运用等方面的高度成熟,也展示了正规作战与游击战、群众起义的深度融合。这一胜利进一步凸显了主力兵团的关键作用:作为实施战略打击的“铁拳”,主力兵团与各路作战力量相辅相成,形成强大合力,赢得了抗美救国战争的决定性胜利,为国家统一奠定坚实基础。进入新时代,越南军队在继承胡志明战役中主力兵团组织与作战经验的基础上,全面落实党的军事指导路线,持续推进全军编制体制改革。近年来,中央军委与国防部坚决实施“精、干、强”建设方针,对主力军团体系进行优化调整,撤编4个军团,同时组建第12军团和第34军团。作为新时代战略机动力量,这些新组建军团在编制规模、职能任务与武器装备等方面实现全面升级,并依据新的战略布局部署,成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人民军队、提升国家防卫能力的核心支柱力量。当前,建设一支具备快速反应、精锐作战、战略震慑能力的主力军团,已成为越南国防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战略任务。为推动军团建设高质量发展,使其真正成为新时代人民军队的“铁拳力量”,应着力推进以下几项重点措施:
一是,持续打造政治上坚强可靠的主力军团。政治过硬,是建设“精、干、强”型现代化军团的战略基础和决定性保障。在军团建设实践中,各军团党委与指挥机关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和中央军委关于军事国防任务、军队建设与祖国防卫的各项决策部署,尤其要全面落实政治建军这一根本方针。正如胡志明所强调的:“没有政治的军事,就如同无根之树,不仅无用,甚至有害。”为此,要不断改革创新政治思想教育工作,持续提升教育质量与实际成效;广泛开展学习与践行胡志明思想、道德、作风的主题实践活动,结合落实中央军委第847号决议,深入弘扬“胡伯伯部队”优良传统,坚决抵制新形势下个人主义倾向;深化“发扬传统、奉献才干、不辱使命”主题教育,持续推进“决胜竞赛”运动和各类集中性政治教育行动,激发部队精神动力。同时,要高度重视思想舆论引导工作,密切关注现实热点问题,及时做好官兵思想动员和舆情定向;充分发挥政治机关、宣传文化部门、基层组织等各方面力量,积极开展思想斗争,坚决驳斥敌对势力错误言论,持续巩固党的思想理论阵地在军队中的主导地位。
在组织建设方面,要指导各单位扎实做好内部政治安全与保密工作,确保军团运行稳定有序;推动“单位安全”与“驻地安全”统筹一体,构建全方位、多层次的安全防线。坚决防范和打击敌对势力渗透、串联、拉拢、破坏等各种图谋。此外,要持续推进“巧做群众工作”运动,打造“群众工作先进典范”,总结推广一批基层创造、群众认可、实效突出的经验做法;切实做好拥军优属政策落实与“感恩报国”系列教育活动,为军人及其家庭提供坚强保障。关注建设坚强有力的群众组织与军人委员会,激发全军团的组织活力和战斗合力,为全面完成各项任务提供强有力的政治支撑。
 |
第12军团司令部首长对官兵予以鼓励、支持。图自越南人民军队报 |
二是,着力打造高素质、快速反应、能打胜仗的主力机动作战军团。在胡志明战役这一具有历史意义的战略决战中,各主力兵团以其强大的突击力和快速机动能力,成为决定胜负的中坚力量。进入新时代,在党和国家的总体国防战略布局中,各军团被赋予更高的职责定位,正逐步建设成为国防部直属的战略主力和机动作战骨干力量。为此,军团建设必须持续深入贯彻落实政治局、中央军委与国防部关于“打造精干强现代化军队”的战略部署,尤其要全面落实越南人民军第十一届党代会提出的“三个突破口”任务要求,推动军团体系建设提质升级。要聚焦重大难点和新兴问题,研究制定系统、配套的综合解决方案,保障军团在兵力结构、任务构成和战斗执行力之间实现科学均衡,不断提升主力军团的整体素质和作战能力,真正打造出新时代条件下的“战略拳头力量”。在组织层面,要指导各级机关、单位严格落实新一轮编制体制改革方案,优先保障战备值勤单位与重点区域部队的兵员充足;及时补充和完善作战决心与战斗预案;结合军团驻地特点与现代战场要求,合理调整兵力部署与装备投送路径,提升战略部署效率。
在思想政治层面,要持续加强教育引导工作,引导广大官兵深刻认识主力军团在国家防卫体系中的战略地位与关键作用,强化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和使命担当,激发投身强军兴军实践的内在动力。重点加强干部队伍建设,提升各级指挥员综合能力与道德素养,弘扬“七敢”精神(敢想、敢说、敢做、敢担当、敢闯难关、敢于创新、敢为公义),充分发挥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同时,要全面关心部队官兵的物质保障与精神文化生活,营造上下团结、同志互助的良好氛围,引导官兵主动克服困难、坚定信念,奋勇完成党和人民交付的各项任务。
三是,全面提升训练质量、实战演习与战备水平,打造能打仗、打胜仗的军团战斗力体系。在胡志明战役中,各主力兵团能够迅速突破、直取胜利,其根本在于战役级别的军兵种协同、战术能力与高强度战备支撑。当前,面对国家防卫的新要求,各军团必须以系统性、突破性的举措,全面提升训练、演习和战备建设质量,真正构建起具有现代战争适应能力的综合战斗体系。要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军委、国防部关于军事训练与教育工作的各项决议指示,突出训练准备的规范化、制度化,强化对教练员队伍的集中培训与专项提升,特别重视中队、小队、火力单元等一线指挥员的自主学习与能力锤炼。训练内容要紧贴军团使命任务与各单位作战实际,科学融合军事训练、政治教育、体能锻炼;注重实战导向,将经验传承与兵团传统结合起来,激发训练内驱力。要按照“全面系统、专业深入、贴近实战”的要求组织训练,牢牢把握训练的方针、原则与协同关系,重点加强:军兵种联合训练、夜间作战与突发应对训练、机动作战与野外生存演练、武器装备操作与信息模拟技术的融合使用。演习方面,要不断提升演练质量,聚焦军兵种协同演习、防御区作战推演以及海岛主权防卫等重点内容,推动演训一体、训战合一。同时,各军团要严格执行战备值勤制度,实时掌握地区与国际政治安全态势,特别是边境内外、空域、海域与网络空间的动向,确保快速高效处置各类突发情况,坚决防止陷入被动,消除风险于未然。军团所属军事院校要深入落实“院校教育质量就是部队战斗力”的理念,推进课程内容标准化、现代化改革,针对不同层级指挥员的培训对象,提升教学适配性和针对性,培养具有组织管理能力与现代指挥素养的高素质指挥骨干。要常态化开展作战经验总结与军事科研工作,深化军团作战艺术的理论研究,尤其在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军兵种联合作战领域推进理论成果转化,为军团战斗力生成提供持续的智力支持与学术保障。
四是,同步推进正规化建设、纪律养成与后勤技术保障体系现代化,筑牢军团强军基础。部队正规化和纪律建设是打造“精、干、强”现代化军团的组织基础和作风保障。各军团必须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中央军委关于依法治军、从严治军的各项指示、规定和指导意见,全面加强军纪军风建设,确保部队组织严密、作风严实、纪律严明。要切实强化官兵法纪意识,严格执行条令条例,系统推进部队管理与纪律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积极推广条令训练示范点建设,全面带动正规化建设水平提升。各级党委、指挥员、政委、政治指导员要全面担起纪律建设责任,层层压实组织责任与管理责任,推动全体军人养成令行禁止、自觉守纪的良好作风,坚决遏制违纪苗头,防止发生严重违纪问题。
要建立定期评估与经验总结机制,将正规化建设、纪律养成工作与“打造全面过硬、模范单位”相结合,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长效机制,夯实部队管理能力根基。
与此同时,要聚焦战备与训练保障任务,全面做好常态任务与突发任务的后勤、技术支援,按照“分级分权”原则优化机关与基层单位的保障职责体系;提升资源配置效率,健全保障运行机制,推动后勤支撑体系能力实现跨越式提升。特别是在训练与战备一线,要确保后勤保障科学调配、精准快速、响应高效,为作战能力生成提供有力支撑。
在技术保障方面,要进一步提高武器装备保障质量与效率,确保各类武器、装备、器材及时、充足到位;对新组建、重组单位,优先配备新型、现代化装备,满足高强度训练与任务部署的实战需求。要结合军团未来发展战略,科学规划和推进后勤-技术基地及分基地建设,构建覆盖当前、着眼长远的保障基础布局,为军团持续战斗力建设提供稳定系统支撑。
五是,加强军地协同联动,扎实构建坚强全民国防体系。新时代背景下,军团建设必须坚持“人民军队根植于人民”的原则,切实发挥“战斗队、工作队、生产队”三重职能作用,积极主动与驻地党委、地方政府密切协作,统筹推进国防与地方建设同步发展。各军团应加强对所属机关与单位的组织领导,紧密协同地方党政力量,扎实完成驻地国防军事任务;同时积极参与基层政治建设,为夯实地方政权基础贡献军队力量。要同公安、边防和地方军事机关密切配合,共同维护政治安全、社会秩序与治安稳定,确保党政机关、军队单位及国防工程设施的安全不出问题。持续深化军地共建活动,常态化开展军民结对帮扶、群众工作、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文化建设等综合性支援行动;积极协助群众脱贫致富、应对自然灾害、开展抢险救援,携手构筑牢不可破的“民心战线”,推动全民国防体系不断夯实、不断拓展。
必须深刻认识到:一旦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我们仍将以人民战争作为战略指导方针,以三种武装力量为核心骨干,实施防御区作战与主力军团机动作战相结合的总体战体系,依托现代军兵种的联合协同能力,形成立体高效、协同联动的防卫能力体系。因此,在胡志明战役中所积累的主力兵团组织、运用与协同作战经验,必须在当前军团“精、干、强、现代化”建设中得到创造性转化与灵活应用,推动军团真正成为国防部的骨干力量、快速反应力量与战略突击力量。这是新时代军队保卫党、保卫国家、保卫人民的重要利器,也是在全军全民共同努力下,铸就坚不可摧国家安全防线的重要支柱。(完)
作者:越共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中央军委委员、国防学院院长陈越科上将、副教授、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