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 09 月 17 日 , 星期二, 22:29 (GMT+7)

2017 年 08 月 28 日, 星期一, 08:55 (GMT+7)
马克思经济学说是工业化、现代化事业理论基础——不可否认的问题

有关工业化、现代化的理论问题已得到诸多科学社会主义创立者研究和发表。这是越南当前社会主义定向工业化、现代化事业的理论基础;同时也是马克思经济学说已过时这一论调的强有力驳斥。

研究资本主义时,马克思指出,价值关系和价值规律就是资本主义诞生的经济前提。通过研究分析价值关系和价值规律,马克思已证明价值关系已让人类脱离个人隶属,在社会关系之中把他们连接起来,为经济发展注入动力。价值规律就是一个经济力量,指出发展方向是应按市场规律做出有利事情。其启发关于工业化、现代化战略中利用比较优势、提高竞争力、优先各增长极的思维。

马克思《资本论》不仅提及他两个最大发明之一,即剩余价值理论,而且还提及市场经济范畴和规律,是当前马克思经济学家在总结现代市场经济实践中以此为根据的最大“市场经济”书本。货物生产、市场、价值规律、供求规律、竞争规律、资本市场、信用、资本积累、资本周转和循环、金融流通规律等问题原理至今仍保留原来的价值,是不可否认的。其同时驳斥一个观点认为,马克思经济学说对越南当前正在进行工业化、现代化毫无所用的,马克思经济学说已过时了。

马克思用《资本论》大多内容分析资本在市场经济中的运转(包括个别资本和社会资本)。他的重要论点是资本的发展,通过不断把剩余价值变成积累资本的机制。以第一个标志是剩余价值,加速资本循环和周转过程,其中资本、不断积累、改变资本的有机构造、使用活劳动来激发物化劳动潜能等是每个资本家乃至资本主义经济的存亡问题。若排除资本主义因素,我们就看出这的确是经济发展的机制。这还说明,增加积累,增加资本投资,改变生产的技术结构是增长的基础。当前越南推动工业化、现代化与发展知识经济就是以日益变大的规模从没有积累的经济转为有积累的经济。

马克思再生产学说也启发有关积累和消费、资本积聚和集中以及国民经济大平衡之间的关系的许多问题。这样,难道马克思经济学说对当前越南国家建设事业毫无所用?

为了研究资本主义的诞生,马克思已研究资本主义在工业的三个发展阶段,即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资本主义生产的出发点是众人在一个地方受一个资本家的调控下同时工作。这样,生产过程的内容在组织劳动中产生了变化,这是直接社会劳动过程,是协作劳动。手工业工场的协作和分工是劳动革命的两个连续过程。其直接社会化劳动过程,并为劳动营造新的生产力(社会生产力)。劳动专业化过程就是提高个人生产力,并为劳动工具的改变打下基础。这两个阶段可以被视为准备“起飞”过程。工业革命已推进资本主义进入第三个发展阶段——机器工业阶段。这时,社会生产已有了机器技术,并依靠技术解放个人生产力,为把科技应用于生产,逐步把科学发展成为直接生产力量打下基础。通过工业化过程,经济被放在工业基础之上,生产机构转移,实现第二次大分工,把工业与农业分开,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生产行业。

这是新产生行业工业化过程的流水性勃发,导致其他行业的产生。若货物经济以社会劳动分工为基础,那么,工业化就是市场经济转移过程的物质内容。这同时也是增加社会劳动效率过程的主要内容。

在生产关系符合生产力量发展程度的规律中,生产力量是内容,是最动、最有决定性的因素,而在越南当前工业化、现代化条件,就要提升诸多程度,连机器带第四次工业革命;其中必须注重争取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成就,转移经济机构才能促进生产力量的发展。就在由工业化、现代化产生的生产力量基础上,逐步建设先进、符合的生产关系。

以历史唯物观点,马克思已指出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关系,并确定经济基础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上层建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一关系启发国家对经济发展过程的调控的作用。

在当前条件下,把马克思经济学说运用于越南工业化、现代化过程必须了解马克思所提倡的工业化是古典工业化。因此,必须继承和发展马克思关于工业化的理论,把其运用于知识经济发展的工业化、现代化事业。若仅继承而不发展,从而批判马克思的学说,那就与马克思经济学说创立者的精神和希望背道而驰。

在各位经典家中,历史已交付列宁一个特别使命,直接领导俄罗斯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虽然资本主义已在俄罗斯发展,沙皇俄罗斯的工业发展程度居欧洲第五位,但由列宁领导的苏维埃政权面对内患外敌,内战酷烈,导致头阶段在苏维埃政权领导下的俄罗斯经济落入竭蹶状态。在此背景下,列宁已多次强调发展大工业,以重工业为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实质上,这是以机器和电器为核心的工业革命,建设再生产机构。俄罗斯电器化计划已在这个背景下产生的。在列宁的领导下,以“社会主义是苏维埃政权和全国电器化”口号,财政、物质、智慧等资源被优先投入建设发电企业和机器企业。

在1918-1921年内战阶段,苏维埃俄罗斯国家必须实施“战争时期共产”政策,而头等重要目标是维护年轻苏维埃政权。1921年内战结束后,跟1913年相比,工业产量减少7倍,铁路运输减少4倍,农业产量减少两倍,种植面积减少2500万公顷,家畜头减少30%。列宁已提倡和领导实施“新经济政策”,旨在复苏俄罗斯经济。

“新经济政策”已转向注重发展为工业营造基础的行业,不再集中资源发展重工业,而集中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列宁认为,必须恢复和发展农业经济,改变国家与农民的关系。战争时期共产政策取消私人经济和农村货物经济,撤消经济发展动力,违反工人阶级和农民的政治关系。列宁认为,无产专政的稳固基础就是工农联盟。若失去农民,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将遇到困难,甚至是遭到失败。因此,恢复农村经济,尊重农民经济利益就是工农联盟的经济基础,为无产专政奠定社会、政治基础。

在新经济政策中,货物经济发展,振兴农业、租让政策与国家资本主义是头阶段发展经济的措施,旨在推动经济进入大工业等。这是越南共产党所确定农业农村工业化、现代化的基础。

胡志明本着独立、自主、创新精神接受并把马列主义(包括工业化思想)运用于越南。

第一、社会主义目标是“民富、国强”、“所有人都吃饱、穿暖、幸福、自由”。贯彻胡志明这一思想,我党强调:“工业化现代化的目标是实现民富、国强、民主、公平和文明”。

第二、工业化从农业、农村和农民开始。以农业为出发点这一观点已被胡志明主席1960年北方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时所确定的。他老人家认为,越南是一个农业国家,想要发展工业和经济必须以发展农业为主;必须改造和发展农业,为国家工业化发展提供条件,农业发展才有工业发展。强调农业的作用,胡志明主张发展全面农业,重视应用先进技术,并注重粮食生产和出口农业。他老人家强调,越南用农业和工业走上社会主义。

上述思想体现从小生产到大生产的规律性,国家工业化、现代化头阶段的规律。

关于工业化从农民开始这一观点,胡志明认为,越南多数人口是农民,每一件事都要依靠农民;农民是革命的主力军、工人阶级的主要、可信赖同盟,同时也是与工人阶级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力量。

我党近期所确定发展农业、农业工业化的主张完全符合由列宁提倡的新经济政策和胡志明上述观点和政策。

第三、推进工业化过程的措施。胡志明认为,确定目标和出发点之后,对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发展的动力系统。其体现于以下几个措施:(1)重视人员因素,人是发展的中心,致力发展教育培训,关心个人利益和全社会利益。(2)提高管理工作。他老人家认为,对于国家建设事业,经济、财政管理是极其重要的。必须掌握革命发展规律,谨慎评估具体条件、具体措施,提出可靠、平衡计划。绝对不能把自己的主观条件代替实际条件。(3)推动生产要与厉行节俭并行,把其当作改善生活的条件,生活条件得到改善将为推动生产营造条件。

第四、鼓励群众斗争克服阻碍发展的消极要素,最重要的是反腐反贪反官僚。胡志明主席所留下的遗言在当前遏制贪污腐败、走私危机以及国家行政改革中仍保留原来的价值,这为推进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营造条件。

上述问题已为学习和践行马克思经济学说乃至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打下科学基础,旨在运用于国家建设事业,尽早把国家发展成为现代化国家。在此基础上,既坚定不移马列主义、胡志明思想,又坚决斗争驳斥歪曲我党思想基础的科学性、革命性的错误论调。(完)

作者:国防部政治学院副院长阮明凯少将、副教授

网友评论 (0)

胡志明主席遗嘱的巨大价值和跨时代视野
胡志明主席在离世前留下的神圣遗嘱是“国家宝藏”,其中展现了胡志明主席真实的感情、深刻的智慧、崇高的道德、宽广的心灵、仁爱和宽容以及跨时代的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