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实落实好军队后方保障政策,是体现我国国家制度和政权本质特征的重要举措,是我党我军革命本色、人文精神与制度优越性的生动体现。然而,敌对势力出于险恶用心,正不断利用该政策的特殊性质进行歪曲、抹黑,企图挑拨军民关系,破坏军政军民团结,进而逐步侵蚀人民群众对党、国家和军队的信任。这是一种极其危险的手段,必须及时识破,坚决斗争,予以驳斥。
	
		
			|  | 
		
			| 政府总理范明正走访宁平省金榜伤残军人疗养中心,并向该中心的伤残军人、革命有功者家属、抚恤政策家庭赠送礼品。(图片来源:baochinhphu.vn) | 
	
一、切实落实军队后方政策是民族道义的体现,彰显我国国家制度的革命本质、人文精神与优越性
敌对势力妄图逐步削弱人民群众对党和国家的信任,激化社会负面情绪,破坏血浓于水的军民关系,动摇“民心防线”。他们恶意鼓吹所谓“军队后方政策只是形式”、“不过是宣传噱头”、“说得多、做得少”,甚至宣称政策毫无实际效果。借个别地方落实不到位,或极个别现象中存在政策被利用牟利的问题,便以偏概全,污蔑整个优抚体系,包括对有功人员、退伍军人、烈士家属等的扶持政策都是“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无法真正惠及群众。这种论调不仅在理论上严重谬误,更在事实上和历史逻辑上站不住脚。
必须明确指出,根植于越南民族文化深处的“饮水思源”“知恩图报”传统,早已成为民族的道义核心。在我国历史上,参军保国的“前线战士”与坚守家庭、社会生产的“后方人民”之间的关系从未被忽视。相反,这始终是一种血肉相连、神圣庄严的纽带,是前线军人和其家庭的精神与物质支柱。越南共产党和国家制定的军队后方政策,不仅承继了这一宝贵传统,更上升为一整套具有高度人文关怀的公共政策体系,体现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的根本性质与制度优势。这不仅是对奉献者的感恩致敬,更是党和国家在政治上、道义上与法律上的庄严承诺。
在长期抗战岁月和国家建设、保卫祖国的进程中,我党我国不断完善军队后方政策体系,涵盖诸多领域:从对有功人员的优抚制度,到对伤残军人、烈士家属、退伍军人、现役军人及其家庭的照顾;再到住房、土地、医疗、子女教育、就业帮扶等各方面支持。这些政策通过多部法律法规予以制度化与法治化,如《2020年革命有功人员优抚条例》、政府2016年4月6日颁布的第27号议定书(关于现役义务兵、退伍兵及其亲属的若干政策规定)、《社会保险法》《兵役法》《越南人民军军官法》等,以及由政府、总理、中央军委、国防部发布的诸多法令、议定、决定等,为政策执行提供了公开、透明、系统、坚实的法律框架。
在我国整个政策体系中,军队后方政策不仅仅是技术性的社会保障制度,更承载着深刻的价值观与意识形态功能,鲜明体现出“人民的国家、为人民服务”的本质立场。在这里,军人从不被遗忘,无论是在服役期间还是退役之后;军人家庭也始终被国家纳入共同发展的进程之中。这是党、国家与人民为关心军人、退伍军人及其家庭的物质、精神与法律生活而共同制定并落实的一整套全面、协调、统一的政策体系,充分体现了“饮水思源”的民族道义精神,也鲜明展现了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责任和制度优势。
尤其值得强调的是,在和平时期,军队后方政策非但没有“被淡化”,反而在质量上不断提升,实施范围持续扩大,组织落实更加务实高效。例如:每年有逾120万军人亲属享受医疗保险待遇,近20万军队退休干部得到分级管理和照护;超过2,000名患重病的军队干部享受特殊救助政策;近1,000名退伍军人接受职业培训并实现就业安置……这些有力数字说明:军队后方政策不是一时的“恩惠”,而是民族的道义基础,是构建人民信任、巩固“民心阵地”的坚实根基。
二、所谓“军人享有特权特惠”或“军队后方政策制造社会不公”等言论,完全是恶意歪曲,既无知又充满分裂煽动企图。
这是极具破坏性的危险手段,旨在制造军民对立心理、煽动社会矛盾。敌对势力通过恶意歪曲、凭空捏造,散播诸如“军人享有高于普通百姓的特权特惠”“军队后方政策只偏袒特定群体,制造社会不公”“军队只关注自身利益,忽视因军事活动而受影响的边远地区人民”等言论,企图利用人的“本能对比心理”引发不满情绪,从而挑动对立、破坏民族团结、瓦解“民心阵地”。
然而,现实一再证明,党和国家为伤残军人、烈士家属、退伍军人以及现役军人和其家庭制定的各项政策,始终坚持“为国奉献—依法回报—公平对待”的基本原则。这些政策不是所谓的“特权”,更不存在什么“特惠”,而是国家对那些为保卫祖国和平独立、捍卫人民安宁而流血牺牲甚至献出生命的英雄群体作出的合理、正当的政治认可与道义回报。更为重要的是,在我党我国家的社会保障体系中,军队后方政策具有特定性质和对象指向,其出台并非以牺牲他人利益为代价,而是基于奉献程度与特殊困难进行的补充性、完善性设计,确保社会保障政策的整体公平、合理与人文关怀。因此,所谓“制造社会不公”的指责完全站不住脚,只是敌对势力别有用心的恶意攻击和蛊惑人心的伎俩。
不仅如此,我们必须再次强调:人民军队是从人民中诞生的,为人民而战斗,军队干部战士都是人民的子弟。党和国家出台关爱军人及其家庭的政策,正是践行“饮水思源”“感恩奉献”道义传统的体现,也是维护人民根本利益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不仅没有背离“人民性”原则,反而正是党和国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的具体体现,根本不是某些敌对势力所鼓吹的“阶级特权”或“集团利益”的象征。
三、不能借个别差错来歪曲本质、否定我党我国家军队后方政策的正确性、人文性与优越性
敌对势力和反动分子一贯使用的伎俩,就是将个别现象、孤立失误“全局化”,将具体问题“标签化”,歪曲成整个制度的“通病”。他们利用极少数个体借政策谋利的案例——尽管这些行为已被依法严肃查处,却故意夸大为“军队后方政策成为腐败漏洞”,甚至进一步炒作所谓“军队日益被商业化、利益化”等谬论。他们还习惯于“鸡蛋里挑骨头”,恶意渲染、放大在政策执行过程中暴露出的一些局部问题,并以诡辩之术,将这些问题归咎为政府“不作为”或“缺乏诚意”。
借助不实媒体和网络社交平台的传播放大效应,一些具体事件处理进度缓慢,或某些单位、个体在执行政策过程中出现的微小失误,便被敌对势力极力炒作、恶意解读,歪曲原貌,煽动公众情绪,企图制造社会混乱和信任危机。
但不容否认的是,党、国家和军队始终高度重视军队后方政策的制定与落实,并坚决查处相关违规违纪行为。实事求是地看,现实中在某些时间、地点和个案中确实存在一些执行困难,主要源于以下几点:部分优抚对象的原始资料核实较为困难,尤其是长期参加抗战、工作单位多次变动,或因战争造成档案遗失、损毁等情况,给现行政策依据的审查和核对带来障碍;部分早年手工填写的档案材料缺乏法律依据或记录不完整,致使相关部门难以按新制度准确比对和核实;优抚对象整体呈现快速老龄化趋势,而专属医疗、康复服务体系仍未健全,专业人员与物质条件保障尚不能完全满足实际需求,影响服务质量与覆盖效率;在当前机构精简和地方行政区划调整背景下,部分地区出现管理权限变动、档案更新迟缓等问题,导致个别地方在审核、兑现政策上进展缓慢、落实不到位。
这些问题,党和国家正组织各级、各地、各有关部门积极推动系统整改,逐步加以解决,以确保政策日益完善、落地见效。
实践已经充分证明:军队后方政策,集中体现了我党我国家制度的本质优越性与人文精神,是巩固民族团结、弘扬爱国主义、增强公民责任意识的重要法理与道义基础。它将“军民同心”的精神转化为强大社会动力,服务国家建设与国防安全。
所有歪曲该政策人文本质和人民立场的言论,都是带有反动目的的政治攻击,必须高度警惕、坚决识破、坚决斗争,决不容忍其混淆视听、误导舆论、分裂军民团结。
作者:高维东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