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31 日 , 星期五, 10:21 (GMT+7)

2025 年 08 月 24 日, 星期日, 19:28 (GMT+7)
跨大西洋两岸战略格局重塑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在第二个任期内的外交政策不仅影响了全球政治格局的走势,而且成为推动跨大西洋两岸军事格局重塑的催化剂。这一问题正受到许多国家的高度关注。

特朗普总统开始第二任期后,“美国优先”政策得以推行。在这一政策压力下,北大西洋公约组织(NATO)不得不着手重塑其长期战略格局,以适应新的国际局势。这一举措在这个拥有近八十年历史的全球最大军事联盟中尚属首次,可谓前所未有。

北约领导于2025年6月在荷兰海牙北约峰会合影留念(图自越通社)

信任基础动

据国际研究人士指出,多年来作为北约成员国之间无形却至关重要的“粘合剂”的信任基础,因特朗普总统的言论与举动而出现动摇。美国已不再以“老大哥”的姿态行事,美国国家元首频频强调“账单”、负担以及财政层面的公平,以此来讨论美国对北约的贡献。此举似乎将原本建立在历史、共同价值与集体安全基础上的同盟关系,异化为一种单纯的商业交易。甚至,白宫主人还毫不讳言地暗示,若成员国不增加国防开支,美国可能不会履行《北约条约》第五条——这一长期以来维系联盟凝聚力与安全承诺的关键基石。

因此,国际军事研究界认为,尽管2025年6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北约峰会成功推动将国防开支提高至国内生产总值的5%,但联盟一向引以为傲的团结精神,却已被各自的盘算与成员之间的互不信任所取代,同时,联盟内部挑战也日益凸显。

一是,对特朗普总统个人政治意志的依赖——许多人担忧北约承诺可持续性的关键问题。换言之,成员国始终不得不“戒备”华盛顿是否会突然退出联盟,或对盟友附加某些“意外条件”。未来北约的一切决策与承诺都将笼罩在一个疑问之下:“这一次,美国真的会并肩同行吗?”事实上,自特朗普连任以来,他所奉行的外交政策被分析界称为“钟摆外交”,意指在短时间内迅速而剧烈地摆动于两极:从缓和到对抗,从承诺到撤退,从握手到制裁。这种政策不仅打破了国际关系的传统规则,也制造了全球战略的高度不确定性。美国总统在媒体上针对北约、盟友、撤军或政策优先事项所作出的突如其来的表态,常常令全球最大军事组织常设机构陷入紧张甚至困惑。正如一位北约高级官员坦言:“我们每天早晨醒来,都在担心今天美国总统会说些什么?”舆论普遍认为,从短期来看,“钟摆外交”或许能够带来某些战术层面的利益,例如有利的贸易协议,或迫使对手即时让步。然而,从长期来看,它可能破坏战略互信,使盟友与对手均心生忧虑,并推动全球秩序滑入一种脆弱状态。国际研究专家指出,若白宫继续坚持这种外交方式,盟友之间的猜疑将不断加深,并最终演变为跨大西洋安全结构中难以弥合的“隐性裂痕”。

二是,关于国防开支目标的分歧。尽管北约整体上基本同意提升国防开支,但西班牙宣布仅将其国防开支提高至2.1%。此举可能形成先例,从而影响未来政策的统一性,尤其是在成员国承诺程度和实际贡献能力差异始终被频繁提及的情况下。与以往相对同质化的联盟不同,当下的北约正呈现出碎片化趋势:在诸多倡议、任务或机制框架中,成员国参与程度并不均衡。这被认为源于各国在威胁认知与利益计算上的差异,以及军事、经济能力与国内政治压力的失衡。许多分析指出,北约的威慑力在于团结和无可置疑的承诺。然而,碎片化与选择性参与可能加剧盟友之间的猜疑与竞争。先行推动联盟政策的国家可能觉得自己被“慢行者”利用,而“慢行者”则可能感受到压力甚至被边缘化。此外,不同小集团因利益考量各异而进行的协调,可能在一定程度上稀释北约在应对危机时的整体反应。

三是,关于战略竞争对手的认定存在分歧。白宫将亚洲大国视为首要应对目标,并推动五角大楼战略重心转向印度洋—太平洋地区;而大多数欧洲盟友则依然认为,俄罗斯才是东翼最直接、最紧迫的安全威胁。他们担忧美国对亚洲的聚焦可能削弱其在欧洲大陆的存在与承诺。

跨大西洋战略军事格局重塑

二战结束后,欧洲陷入脆弱的境地。在此背景下,美国成为共同防御体系的战略支柱——最突出的体现便是1949年北约的诞生。自此,美国不仅为欧洲提供了大部分国防资源,还担当着欧洲的“战略保护者”。华盛顿的承诺不仅体现在《条约》的签字上,更通过历届总统——从哈里·杜鲁门到贝拉克·奥巴马——所延续的行动、声明与长期政策得以具体展现。

在这一阶段,美国为欧洲北约成员国提供的“安全伞”主要包括三大支柱:军事力量、政治承诺以及财政与技术支持。在军事力量方面,美国被视为前沿部署力量,2016年在欧洲驻扎兵力逾7万,主要分布在德国、意大利和英国。北约设在布鲁塞尔、蒙斯和斯图加特的关键指挥部均由美国掌控。此外,华盛顿还为欧洲提供了大部分情报与战略后勤保障。在政治承诺方面,美国总统和国防部长频繁重申与北约成员的“牢不可破”关系,并多次强调“欧洲安全是美国的核心国家利益”。在财政与技术支持方面,多年来,美国承担了北约约70%的国防预算,用于军事训练、武器供应、技术转让,以及雷达和卫星系统的数据共享等。北约合作的高峰体现在东扩浪潮,即在苏联解体后吸纳了匈牙利、捷克,以及波罗的海国家等新成员。进入21世纪初,美国及其盟友先后在阿富汗、巴尔干地区部署兵力,并开展全球反恐行动。总的来说,从1949年至2016年,美国凭借压倒性的实力和战略承诺,以其“安全伞”将欧洲置于全球规模最大的安全防护之中。然而,国际研究界认为,近年来美国国内民粹主义的兴起动摇了这一安全伞的根基,而美欧战略合作的转折点始于2017年唐纳德·特朗普首次就任总统。自此,美欧关系由一种基于信任的联盟模式,逐渐演变为附带条件的“交易型”关系。尽管特朗普的决策并未废除北约或颠覆大西洋秩序,但却揭示了长期潜藏的“裂痕”,并迫使盟友们不得不选择各自的路径。许多军事专家指出,这标志着自北约1949年以来首次出现的“战略离心”现象,其影响可能在未来数十年持续发酵。

国际舆论认为,北约战略结构转变的迹象,体现在成员因防务优先事项不同而逐渐分化为若干集团。
在东翼,有英国、波兰、波罗的海三国、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这些国家高度聚焦于对俄的威慑与防范。他们推动加强军事存在,组建前沿作战群,开展大规模联合演习,并大力投资防空系统、反坦克武器及边境防御基础设施。在南翼,有法国、意大利、西班牙和希腊,这些国家的优先事项是维护地中海稳定、反恐、管控移民以及应对来自北非和中东的影响。他们主导海上巡逻任务,并与区域伙伴开展更加紧密的合作。由美国、英国、加拿大及部分东欧国家组成的对华制衡集团,则通过联合海军演习、参与地区安全论坛以及调整本国安全政策,更为积极地融入华盛顿的印太战略。

此外,欧洲的北约成员国也通过欧洲防务基金(EDF)和欧盟快速反应部队来强化自身防务自主能力,以便在必要时能够独立采取行动,尤其是在欧洲的“后院”。欧盟还积极推动与印度、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和英国的战略双边对话,建立多边联盟,逐步摆脱对美国单边战略影响的依赖。总体而言,欧洲在北约中的角色正从美国的“延伸之臂”转变为“独立行动者”。近八十年来,欧洲国家首次开始构建一套与北约并行的安全架构。研究人士指出,美国战略上的不确定性以及俄乌冲突的风险,使欧盟的战略自主从理念转化为“生存要求”。未来,欧盟可能会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投入资源,发展独立的指挥与控制能力,例如建立欧盟联合作战指挥中心,以便在防务行动中减少对美国基础设施的依赖。同时,国防工业也被视为优先领域,重点发展无人机、新一代主战坦克、防空系统、远程导弹等装备。此外,欧盟还关注强化战略后勤与运输能力,包括建设军事运输舰队、共享重型运输机,以及在欧洲大陆设立战略储备库。

据国际军事研究人士指出,美国政策的变化推动了传统北约结构模式的转型,使其正逐渐演变为一个更具实用主义色彩、更加碎片化的联盟,同时,北约的未来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能否有效管控内部矛盾,以维持在动荡多变的世界中所需的威慑力。(完)

作者:林芳

 

 

网友评论 (0)

革命之秋与强国之志
自1945年那历史性的金秋至今八十载,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使今日越南拥有前所未有的基业、实力、地位与国际声望。纵然岁月流转,八月革命的精神、意志与伟大成果,永远是民族的骄傲与不竭源泉,持续激励全党、全国、全军不懈奋斗,建设一个日益强盛、繁荣的国家,使越南能够与世界强国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