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0 月 31 日 , 星期五, 11:20 (GMT+7)

2025 年 08 月 07 日, 星期四, 19:24 (GMT+7)
北极面临新的战略竞争漩涡

气候变化导致冰层迅速融化,开辟了新的海上航道,也带来了开发丰富资源的机遇。这使得各国格外关注北极,纷纷寻求扩大影响力,彰显主权并维护安全。由此,北极正日益可能被塑造成一个地缘战略空间,成为区内外诸多国家,尤其是各大国在地缘政治和经济领域竞争的焦点。

美国对格陵兰的世纪关注

在开始第二个总统任期后,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提出收购丹麦的格陵兰岛,以保障国家安全,这一提议成为国际舆论最为关注的问题之一。尽管这一想法听起来似乎“荒谬”,但历史资料表明,这并不是美国政府第一次提出类似举动。早在19世纪60年代,美国就已对格陵兰表示关注。当时的国务卿威廉·H·苏厄德曾考虑购买格陵兰,甚至在成功购买阿拉斯加之后,还提议连同冰岛一并收购,旨在为美国在全球贸易中的主导地位铺平道路。尽管这一雄心勃勃的计划制定得非常详细,但由于美国国会当时需集中财力用于收购阿拉斯加,因此并未获得支持。

2023年8月15日,格陵兰冰盖在融化(图片来源:AFP/TTXVN)

冷战的爆发为美国对格陵兰的长期关注注入了新的动力。1946年12月,美国国务卿詹姆斯·伯恩斯正式向丹麦外交大臣古斯塔夫·拉斯穆森提出购买格陵兰的请求,但遭到丹麦政府的断然拒绝。转折点出现在1951年,哥本哈根与华盛顿签署了一项防务协议,正式将格陵兰纳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的合作框架之中。该协议使得美军得以合法驻扎格陵兰,其中包括图勒空军基地(现为皮图菲克太空基地)。由于其战略位置,该基地在冷战期间成为美国导弹预警系统和核武器发展战略的关键一环,并在当前北美防空司令部(NORAD)体系中继续发挥重要作用。

因此,特朗普总统提出收购格陵兰并非“心血来潮”,而是美国在北极战略中延续了一个多世纪的“新篇章”。换句话说,控制格陵兰的意图早已融入美国的全球战略视野之中。如今,在气候变化、冰层融化以及北极军事化的背景下,这一雄心再次引起白宫的高度关注。

军事研究人员指出,格陵兰地处北美、欧洲与北极之间的关键位置,被五角大楼视为“世界上最大的静止航空母舰”,是开展军事行动的理想前哨。如果控制格陵兰,美国不仅能封锁格陵兰-冰岛-英国(GIUK)海峡,还能遏制俄罗斯海军从巴伦支海进入大西洋的行动;同时,这也是美国在北极地区与其他大国争夺影响力的重要支点。

除了军事价值,科学研究也表明,格陵兰冰层之下蕴藏着价值数万亿美元的资源,包括:稀土(估计占全球储量的25%)、石油(约170亿桶)、淡水(约占全球冰冻淡水资源的10%,未来或成为“白色黄金”)、珍贵的冰晶石矿等。

美国在北极的新战略

长期以来,美国以及许多国家早已认识到,谁能控制北极,谁就能在全球范围内发挥重要影响。因此,北极逐渐成为21世纪各大国争夺影响力的战略要地,无论在经济、军事还是贸易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尽管目前尚无关于北极资源的精确数据,但科学家估计,该地区蕴藏着全球约13%的石油储量和约30%的天然气储量。此外,这里还富含多种珍贵资源,如:镍、黄金、稀土和钨等。专家预测,按照目前冰层融化的速度,到21世纪末,北极将几乎无冰可见。这意味着对北极的开发和进入将变得更加容易,届时将形成几条重要的航运通道:

(1)北方航道(NSR):沿俄罗斯海岸线延伸,将东亚至欧洲的运输距离从21,000公里缩短至约11,000公里,可节省10至15天的航运时间;(2)西北航道(NWP):穿越加拿大的北极群岛,连接大西洋与太平洋,将中东至西欧的航程由24,000公里缩短至13,600公里;(3)跨北极航道(TSR):连接白令海峡(位于亚洲的杰日涅夫角与美洲的威尔士王子角之间)与俄罗斯的摩尔曼斯克港。

为了不在这场争夺战略地区影响力的竞赛中“落后”,美国于2024年公布了新的北极战略,强调北极在维护国家利益、安全及履行防务条约承诺方面的重要作用。该战略指出,美国在加强北极军事存在的同时,还将与盟友和伙伴国合作,开展演习以提高快速反应能力;并加强情报共享、提升对北极作战环境的掌握及风险管理能力。

五角大楼还计划与国际伙伴、地方政府及相关产业合作,以增强威慑能力和区域安全。美国多次提到要通过独立训练及与盟友的协作演习,保持其在北极的存在能力,并计划到2030年与盟友共同部署超过250架战斗机,在阿拉斯加实施常态化的联合兵力部署并强化军事演习。

据国际观察人士指出,在新战略公布后,美国已迅速开展并投入多项与军事及商业相关的项目,例如:发射2颗可用于商业和军事通信的挪威通信卫星;与盟国在冰岛及其周边地区举行“2024北方维京人”防御演习;在阿拉斯加的韦恩赖特堡设立北极航空司令部,以提升军队快速反应能力。

华盛顿还在研究建设多层导弹拦截系统,目标是实现对飞机与导弹威胁的早期发现、跟踪与拦截。为了系统高效运行,美国需要建立一个由情报、通信、监视与侦察(ISR)卫星、无人机、侦察飞机(如MQ-9、P-8等)组成的感应网络,用于早期预警与威胁追踪。其中,通信卫星是该系统运转的关键,能够实现高速数据传输,进而在北极建立起信息主导优势。

研究人员认为,如果该系统顺利建立,将为美国在阻止对手在北极部署军事力量方面带来重大优势。

俄罗斯与中国在北极影响力的上升

鉴于北极地区未来所蕴含的潜力与战略优势,越来越多的国家与国际组织开始关注这一地区。目前,共有八个国家在北极拥有存在,包括: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瑞典、美国和俄罗斯,各自抱有不同的利益考量。

研究人员指出,对于美国而言,加拿大、丹麦、芬兰、冰岛、挪威和瑞典等北约盟国虽有一定竞争,但整体上并不构成威胁,反而存在共同利益。真正值得美国警惕的对手是在北极角逐中崛起的俄罗斯和中国。尤其是在2014年俄罗斯吞并克里米亚半岛以及2022年对乌克兰发动“特别军事行动”之后,北极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新“战场”,而美、俄、中成为其中的主要“玩家”。

在2024年发布的北极战略中,美国明确将中国和俄罗斯视为在北极地区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的国家。该战略认为,俄罗斯可能已有一套明确的路线图,试图通过北极接近美国本土,并可能利用其在北极现有的军事能力,威胁美国的军事部署能力。

尽管中国不是北极国家,但国际观察人士指出,中国正试图利用该地区的变局,增强在北极的接触能力与资源开发潜力,同时日益表现出其在该地区的重要影响力。根据五角大楼的一份报告,中国与俄罗斯正通过国家权力工具加强在北极的合作,这引发了美国政界的高度关注。

研究人员指出,过去二十年来,俄罗斯已大规模重建北极军事基础设施,包括重启苏联时期的军事基地、升级空海防御系统、加强雷达网络等。北约军事专家认为,联盟至少还需十年时间,才能在北极建立起类似俄罗斯现有的军事基础设施。

与此同时,中国近年来也正式宣称自己是“近北极国家”。北京在2018年通过的北极政策中明确提出三大目标:维持科学存在、开发商业机会和建设长期能力。为实现这些目标,中国启动了“北极丝绸之路”计划,实质上是“一带一路”倡议的北极延伸,旨在建立全球物流连接网络,并融入俄罗斯的北极航线。

在与北约关系日益紧张的背景下,莫斯科与北京加强合作,并于2024年联合举行大规模的“海洋2024”军事演习,范围涵盖太平洋及北极地区。国际观察人士认为,中俄在北极地区日益紧密的合作关系,尤其是其战略协调,使美国及其盟友高度警觉。

国际舆论普遍认为,随着各方在北极的持续部署与互动,北极已不再是一个远离地缘政治和地缘经济博弈的“冰冷地带”,而是成为当今大国战略竞争的新焦点。然而,国际社会也希望,这种竞争不会对全球与地区的安全与和平造成消极影响。

作者:林芳

网友评论 (0)

革命之秋与强国之志
自1945年那历史性的金秋至今八十载,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使今日越南拥有前所未有的基业、实力、地位与国际声望。纵然岁月流转,八月革命的精神、意志与伟大成果,永远是民族的骄傲与不竭源泉,持续激励全党、全国、全军不懈奋斗,建设一个日益强盛、繁荣的国家,使越南能够与世界强国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