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11 月 01 日 , 星期六, 00:26 (GMT+7)

2025 年 06 月 19 日, 星期四, 05:54 (GMT+7)
在新纪元运用胡志明主席的新闻风格

一百年来,越南革命新闻事业不断成长壮大,为民族解放事业以及建国卫国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这一历程中,胡志明主席不仅是越南新闻事业的奠基人,更是杰出记者的典范。学习并创造性地运用胡志明主席的新闻风格,对于不断巩固新闻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先锋作用、助力实现民族崛起新纪元的目标,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胡志明主席——越南革命新闻事业的伟大导师

胡志明——越南革命新闻事业的创始人、伟大的记者

在越南革命新闻的发展历史长河中,1925年6月21日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日子——由阮爱国同志创办的《青年报》正式问世。这不仅是越南革命新闻事业的起点,更是胡志明主席政治远见与战略思维的集中体现。他深刻认识到,新闻不仅是传播信息的工具,更是思想斗争的武器,是传播革命理想、组织力量、引导群众行动的重要手段。胡主席曾明确指出:“新闻是一个战线;新闻干部是革命战士;笔杆和纸张是他们锐利的武器。”这一认识贯穿了他全部的新闻实践活动——从早年以阮爱国之名在法国从事报刊写作,到后来以胡志明主席的身份,创立并领导越南共产党和国家,始终是越南革命新闻事业的伟大导师与灵魂领袖。

胡志明主席不仅是一位卓越的领导人,更是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杰出记者,无论在思想、方法还是职业道德方面都堪称典范。在其整个革命生涯中,胡主席以数百个笔名撰写了数千篇文章,文体多样,包括政论、评论、通讯、短篇小说、诗歌、讽刺文学等。他的新闻作品不仅深刻阐释革命思想和路线,而且语言简练朴实、深入浅出、贴近群众。例如,他在法国创办的《劳苦人报》(Le Paria),在中国广州主持的《青年报》,在越北战区的《越南独立报》,以及后来的《救国报》《真理报》《人民报》等,无论身处革命高潮(1930—1945年)、抗击殖民与帝国主义的战争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阶段,胡主席的笔锋始终紧贴革命进程,发挥着引导舆论、凝聚人心、激发民族力量的重要作用,为革命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胡志明主席留下的新闻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更具有时代意义,是一座思想宝库,是一份典范而永恒的新闻风格遗产,伴随着越南革命新闻事业的发展壮大。从新闻指导思想、方法论到职业操守,胡主席的新闻实践始终一以贯之,彰显了这位伟大民族记者的坚定信念与高尚品格。作为一位开创性的记者,胡志明主席不仅奠定了革命新闻的根基,更开辟出一条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新闻之路,形成了独特的“胡志明新闻风格”——这不仅是当代革命记者的行动指南,也将是未来新闻事业不断前行的重要精神坐标。

胡志明新闻风格:简洁而深刻,战斗而人文

通过长期丰富的新闻实践,胡志明主席逐渐形成了极具特色的革命新闻风格,这是一种将敏锐的政治思维、高尚的人文精神与犀利、简洁的语言艺术相融合的风格。这一风格不仅体现了一位伟大革命家的思想高度,更成为越南革命新闻工作者的职业规范、道德标准与责任准则。

首先,胡志明新闻风格具有鲜明的战斗性,目标明确、对象具体,紧密围绕革命任务展开。写作的目的不是为了炫耀知识或表现自我,而是为了“为人民服务、为革命服务”。胡伯伯的新闻作品始终富有战斗性、导向性、组织性与实践性。在党的成立、争取民族独立、抗战建国等各个历史阶段,胡志明主席始终将新闻作为组织、宣传、觉悟和教育群众的重要工具。他的新闻不仅是信息载体,更是揭露敌人阴谋诡计的锐利武器,是引导舆论、唤起爱国热情、鼓舞斗志、坚定胜利信念的重要力量。他善于将理论与实践结合,战略思维与群众语言结合,批判与建设结合,使新闻真正成为思想文化战线上的尖兵力量。即使在国家面临艰难困境之时,他的文章依然充满对人民力量的信心,鼓舞革命斗志。

胡志明新闻风格的另一突出特点是语言简洁、明快、清晰,通俗易懂、易记易行。胡主席曾教导说:“写文章、说话都要让大家看得懂、听得懂。让群众理解、相信并坚定地响应我们的号召。写的时候要问自己:我写给谁看?说给谁听?”因此,无论是讨论宏大政治社会问题,还是涉及日常具体事件,胡主席总是选择贴近生活的语言、生动形象的表达方式,简练有力而富有感召力,从不堆砌辞藻、夸大功绩。这种语言风格融合了思想、情感与现实,使作品广泛传播于人民群众之中,成为激励群众自觉革命行动的强大精神动力。他的许多文章虽然篇幅短小,仅数百字,却蕴含深刻思想、强烈信息与巨大感染力。例如1949年发表的《群众工作》一文,仅500余字,却全面阐述了群众工作的核心内容与深刻指导,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

胡志明新闻风格的核心价值之一,是将犀利理论与真挚情感有机结合,将严密论证与生动形象融为一体。胡主席灵活运用各种体裁,注重艺术性与传播效果,尤其擅长运用对话体、实例说明、生活故事等方式,阐述复杂问题,使读者易懂、易记、易践行。他的文章从不空谈理论,而是来源于实践、服务于实践、推动实践发展。他曾告诫新闻工作者:“不能只写好事而隐藏坏事;批评要正确;夸奖要有分寸,不可夸大。有多少说多少。我们的军队和人民已经有很多值得称赞的地方,不必编造。”但他也强调“言之有据”,即“要说清楚:这件事发生在哪里?怎样发生?哪一天?发展过程如何?结果怎样?”

胡志明主席的新闻风格还深刻体现了革命记者的职业道德。他不仅是卓越的新闻写作者,更是越南革命新闻职业道德的奠基者与光辉典范。他从不将政治思想与职业道德割裂,而始终强调:品格、立场、责任是革命新闻的根本。在他看来,新闻工作者首先要有坚定的革命道德,绝对忠于党的理想与民族利益。新闻道德不仅体现在笔锋锐利,更体现在政治责任感、忠实客观的态度以及为祖国、为人民服务的精神。他要求记者必须“说实话”,不添油加醋、不曲解事实,不因私利或压力而歪曲报道。革命新闻不能粉饰现实,也不能夸大负面,而应勇于揭示真相、助力改正错误,弘扬真善美。此外,胡主席还强调,记者应在生活中以身作则,谦虚谨慎、不断学习、深入实际、不怕困难,与群众同甘共苦。新闻的真正价值,来自记者与人民的血肉联系,对群众思想、愿望和现实问题的深切理解。因此,革命记者既是思想文化战线上的战士,也是人民的朋友、同行者,以为人民服务为最高目标。

作为一位撰写了数千篇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杰出记者,胡志明主席的新闻风格除了上述方面外,还体现在多个维度。但归结而言,就是以革命事业为指南,以实际成效为目标,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真理与事实为不变原则。

新纪元的到来伴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剧烈变革,为革命新闻事业的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尤其是在第四次工业革命背景下,人工智能(AI)、大数据、社交媒体与数字传播技术正在深刻改变信息的生产、传播与接收方式,新闻行业在速度、准确性与深度上的竞争日趋激烈。传统媒体与跨境数字平台之间的博弈日益加剧,给新闻的时效性、质量、公信力与舆论导向带来巨大压力。虚假新闻、错误信息、媒体操纵等现象层出不穷,严峻挑战着革命新闻的引导力与权威性。为了适应民族崛起新纪元革命新闻事业的发展要求,创造性、科学地运用胡志明主席的新闻风格显得尤为重要,必须与新实践相结合,集中落实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定政治立场,坚持革命目标。在新时代,各项具有革命性和战略性的主张正在深入推进,深刻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之当前多元、复杂的传播环境,革命新闻更应发挥战斗精神、舆论引导和党的属性,正如胡志明主席新闻风格所体现的那样。新闻必须坚定其在思想文化战线上的主力军作用,巩固信心、凝聚共识、激发干部、党员和各阶层人民的奉献精神,坚决捍卫党的思想基础。新闻不仅要反映现实,更应参与现实的建构,即构建和引导社会。新闻的战斗性不仅体现在驳斥错误、敌对观点上,还在于能够揭示阻碍政治体制改革的保守、僵化、腐败、浪费和消极现象。在党、国家、各级部门正致力于优化干部队伍、精简机构、加强纪律、提升廉洁政务的背景下,革命新闻应当走在前列,按照《新闻法》的规定,“宣传、普及党的主张、国家法律政策,推动其落实到群众生活中;发现、弘扬新事物;斗争并防止违法和消极现象。”因此,革命新闻的战斗性既是政治命令,又是职业标准,更是衡量新闻工作者在民族崛起新纪元的胆识、智慧与公信力的标尺。

二是,紧贴现实,创新内容与表达方式,朝着贴近群众、生动鲜活、易于传播的方向发展。革命新闻必须以现实为依托,以人民为中心,真实反映生活,特别是百姓的迫切问题,从而传播积极价值观,激发行动意识。当务之急之一,是提升政策传播的有效性,让党的决议、国家法律深入人心、易懂、易记、易于执行。在行政改革、机构精简的趋势下,冗长、空泛、形式主义的语言是公共传播的障碍。因此,运用胡志明主席简洁、明快、深刻的新闻风格不仅是一种艺术选择,更是当前政治传播改革的战略举措。在国家向现代治理转型、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新闻机构应投资于表达方式,应用数字传播技术,同时增强与读者的互动性。不仅要单向传递信息,还要打造多维、引导性的互动空间,让公众成为同行者、对话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新闻工作者要“说出人民能理解的话,写出人民能信服的文”,运用清晰、易于接受的语言结构,同时结合多种数字传播手段以有效传达信息。新闻不仅是传递者,更是战略思想与人民现实需求之间的重要桥梁。

三是,弘扬职业道德,打造“德才兼备”的新闻工作队伍。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过程中,新闻不仅是传播工具,更是参与民主实践、监督、反映与政策建构的重要力量。为了履行这一使命,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强调新闻工作者的政治立场、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学习胡志明主席的新闻思想与风范,各新闻机构应持续培训和建设一支“既有德又有才”的新闻队伍,具备超越性思维。每一位新闻工作者都应具备智慧、责任感,以笔为刃服务国家、服务人民,同时能应对科技时代的各种挑战,抵御利益诱惑。在当前政治系统趋于精简、纪律严明的背景下,革命记者应成为改革精神的传播者,不仅传播正能量,也成为社会清廉与透明的“守门人”。

四是,在改革进程中坚守本色。目前,越南革命新闻正面临着适应新传播环境的强烈重构要求。现代化表达形式、创新内容生产模式、实时互动是国家数字化转型中各新闻机构的生存之道。然而,胡志明思想中的革命新闻本色——引导性、人文性、战斗性和社会责任,仍需坚守并发扬光大。技术是手段,但思想、理想、服务人民、保卫体制、与党和国家同行的目标才是新闻工作永恒的指南针。这正是新闻在“民族崛起新纪元”实现战略突破的方式——技术服务于人,传播服务于国家。

纪念越南革命新闻日100周年,是回顾越南革命新闻在胡志明主席和越南共产党领导下所走过的光辉历程的重要契机。同时,也是新闻工作者群体继续弘扬胡志明新闻遗产、创造性运用其新闻风格、坚定作为思想文化战线突击力量角色、为建设和坚决捍卫祖国作出贡献的重要时刻。(完)

作者:新闻与宣传学院副院长阮氏长江副教授博士

 

网友评论 (0)

革命之秋与强国之志
自1945年那历史性的金秋至今八十载,在党的领导下,国家攻坚克难、砥砺前行,取得具有历史意义的伟大成就,使今日越南拥有前所未有的基业、实力、地位与国际声望。纵然岁月流转,八月革命的精神、意志与伟大成果,永远是民族的骄傲与不竭源泉,持续激励全党、全国、全军不懈奋斗,建设一个日益强盛、繁荣的国家,使越南能够与世界强国并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