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6-1887年巴亭起义是我国爱国情怀、崛起精神及灭敌卫国之决心得到充分体现的起义之一。尽管兵力少、武器装备粗陋,但义军以独特的造势艺术击退了敌军的多次进攻,使其既敬畏又钦佩。
回应咸宜皇帝所发的勤王诏,全国北、中、南各地抗法起义接连不断、纷纷爆发。其中名声最大的应推范澎、丁功壮以及若干文绅、士夫领导的巴亭起义。巴亭起义引起了全社会的极大震撼,鼓舞了全国各地的起义,并给越南军事艺术留下了诸多宝贵经验,其中最具特色的是造势艺术。
第一,巩固、发挥民心阵势,为起义创造强大力量。巴亭地属清化省峨山县美溪、茂盛、上寿三村。巴亭人民在反外侵斗争尤其是抗法勤王运动中拥有坚强不屈的爱国传统。在得知法国殖民者于1885年7月5日攻打京城顺化之后,此地就掀起了爱国抗法浪潮。从沿海平原到高山地带,人民积极准备抗击。因此,当丁功壮、范澎带兵过来建立据点之时,巴亭人民全力以赴提供支持和帮助。该区人民不仅愿意为建立据点而拆房、弃田抛荒,而且还为义军提供粮食、物品等。值得注意的是,各村强壮的男女青年在成功建立据点之后还志愿充军,随时挡敌,为抗战提供服务。为了收服人心,义军领袖经常接近、协助人民,鼓舞民众的灭敌精神,为民众了解情报、单独抗敌提供咨询。从而为义军作战创造了一个外围保护与协助的得力助手网络。
第二,彻底利用了地形的天险优势,建立了连环稳固的险峻阵势,有效抵挡敌军的进攻。巴亭据点位于活江与正大江之间的低洼之地,前望海、后靠山。巴亭不仅为纵横交错的江河所掩护,还被叔山、奢柳山等山峰所庇护,故而可以从远处观察敌军动向。巴亭外围建有8-10米宽、3-4米高的土堆城墙,其间建有作战工事。墙面上堆着泥泞加稻草制成的土篑,上面设有观察、射击的枪眼。城下,义军把大木桩插在护城池池中,形成50米宽的护城环线。木桩外围设有大片竹林,掩盖了义军的所有工事。最外面是一片大竹桩插在水面上,就像朝着天空的大箭板。城内,义军在三村建立了三座坚固堡垒,即上寿村城隍庙上的上堡垒、茂盛村城隍庙上的中堡垒和美溪村城隍庙上的下堡垒。这三座堡垒连环联通,便于观察及协助作战。巴亭据点越打越强,发展成为清化省抗法运动的核心。
第三,组织指挥、力量部署合理、作战灵活。为了提高灭敌效率,义军领袖在力量部署上按统一指挥原则进行指挥分工。每个堡垒又分成10组,其中包括狙击、近战、反击等部分,每一组由一名协管员指挥。与此同时,义军还注重在同心、布果、通快等地组织各小组负责疑兵,从远灭敌,迫使其要分散力量对付。为了确保抗战的持续性、长期性,义军还动用男女青年志愿兵,组建了补给、后勤、包扎所等力量,以维持义军的作战能力。
与此同时,义军灵活开展作战活动,阵势稳固、协调转化。之后,法军攻打巴亭据点的总指挥官布里特索承认:该区域所有的交通路线都行不通。这说明了为何敌军尽管拥有大量兵力和先进武器装备但是每当攻打巴亭均遭失败。
作为十九世纪末抗法运动的先锋,巴亭起义留下了许多宝贵的经验教训,尤其是各村庄连环建设的经验,这在后来抗法抗美时期得到广泛运用。在目前阶段,巴亭起义建立与发挥“民心阵势”,利用地形天险优势,建立连环稳固的险峻阵势,合理部署组织力量的教训仍具现实意义,应继续研究并灵活运用到地方防守区建设之中,满足新形势下卫国要求。(完)
作者:越南军事历史研究院 范德长 大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