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1953年至1954年冬春时期,为了实行纳瓦尔计划,法国殖民者开展一系列力量投送活动,企图歼灭我国的主力军,夺取战场上的主动权。尤其是,法军实施名为“海鸥” 的行军进攻宁平省西南方向并将此视为与越明主力军搏斗中的第一胜利。在印度支那的法军指挥部还持乐观态度,认为法军基本上已经歼灭320师,在清化牵制304师,耽误了越明向北部平原进攻的秋冬战役。然而,发现我军主力军进军西北、老挝上寮地区之后,纳瓦尔才意识到他本身猜错了越明1953年至1954年冬春战役的主要进攻方向,他认为其进攻方向是北部平原而不是西北。担心受到威胁并对此重要地区失控,纳瓦尔赶快使用空降兵降到奠边府,以便将此地建设成为集团据点、无法攻破的庞大城堡,同时也是吸引、牵制、歼灭越明主力军。为了达到此目的,法军调动大兵力,包括:12营,7步兵连,105毫米式榴弹炮2营,120毫米式迫击炮2营,工兵1营,坦克1连,运输车1连及飞机1编队,人数约1.18万名,部署成3个分区、8个防守区,装备了先进的武器装备。
|
我军士兵 把火炮拉到阵地(资料图片) |
对于我军方面,在掌握敌情、充分而正确地评价敌我双方以及地形、气候等情况的基础上,政治局、中央军委总部决定调动大量兵力对奠边府集团据点实施进攻战役。深入贯彻党中央和胡伯伯提出的“打胜仗”的原则并根据战场实际、敌我双方实力,战役指挥部选择“稳扎稳打”。这是战役党委、司令部以及武元甲大奖个人的困难而极为正确、科学的选择。为了实行此计划,在开展一系列作战行动的同时,战役指挥部已经主动、灵活、创新地组织、使用力量,符合于战役的每一阶段及战场演变,以便彻底歼灭敌军最强的集团据点。战役实践证明,经过55昼夜的坚强、勇敢、创新的战斗,我军歼灭并活捉在奠边府的全部敌军,收取他们的武器装备。此胜利是许多因素的综合结果,其中最为突出就是力量的部署艺术,表现在以下的几项主要内容。
第一,集中兵力、火力彻底解放外围的每一目标群。在奠边府增强力量,敌军致力巩固工事、阵势系统,将奠边府建设成为从外至内的多分区、密集防守区的坚固集团据点。为了保证每一次进攻的制胜因素,战役指挥部在敌军每一个防守中心保证集中绝对优势力量。据此,在1954年3月13日至17日的第一阶段,我军使用进攻团5个的力量进攻歼灭敌军的3个防御营并预防2个机动营。在攻击希兰的开局之战,战役指挥部确定这是强大的据点群,初战的胜利将会为整个战役的发展创造优势。因此,战役指挥部集中的兵力远远超过敌军,具体,我军步兵是敌军的6倍,直接支援攻击各个目标的炮、迫击炮数量也是敌军的10倍(若包括压制其他目标的任务在内,我军也是敌军的2.6倍)。为了支援步兵单位,战役指挥部在奠边府盆地周围的山岭成群部署了234门迫击炮。在第一次名为“雷响”的火力袭击,我军使用了炮、迫击炮11连(约占参加战役的70%炮兵总数)集中火力向敌军的希兰、中心分区、机场、仓库。值得一提的是秘密部署在山腰的我军炮兵力量突然从高处往下各个预期目标予以强烈的袭击,同时有效压制敌军的炮兵、迫击炮阵地,为步兵的进攻提供有利条件。在炮兵火力的及时、有效支援下,我军2个步兵团实施强烈的进攻歼灭独立抵抗中心,彻底歼灭北非1营,歼灭敌人483名,活捉200名,打败敌军的反击战并占领了这一地点。
我军力量部署艺术的特色之处在于不仅是掌握敌情予以正确的估计,集中力量保证有足够力量快速歼灭敌人,使得他们处于出乎意料状态,措手不及,而且是步兵与炮兵、冲力与活力、攻击阵地与打败敌人反击活动的紧密、有效的协调配合艺术。因此,我军歼灭外围据点,打开“周缘”之门,让各个单位进攻集团据点中心。然而,进入战役从1954年3月30日至4月30日的第二阶段,各个单位仍遵守集中力量的原则,但是尚未彻底。实际上,虽然从敌我双方力量对比上看,我军步兵是敌军的3.6倍,炮兵是敌军的8.4倍,但是开展进攻的时候,有些单位仅是集中火器,尚未进行火力的集中,所以还没造成压倒的力量。这是战役指挥部决定暂停进攻第二阶段的理由,同时指导各个单位组织一些补充活动,重新巩固力量,创造新的优势和实力,为下一阵做好准备工作。
第二,使用合理的据点堵截、围进艺术。战役第二阶段取得有限的胜利之后,战役指挥部主张组成分队力量,作战范围广阔,对每一据点、据点群实施分割、围进、孤立作战手段,靠紧包围中心区。为了是落实好这一主张,战役指挥部指导在每一进攻方向的各个单位实行力量重组,积极建立包围阵地及进攻阵地,对敌军防御阵地进行围进与突破的紧密结合,有利于各个力量边实施围进边进行防守,拦截并粉碎敌军的反击战,抓紧契机进行突破,对据点、抵抗群逐个进行攻击,逐渐缩小敌军防御阵地的范围。同时,指导各个单位挖起服务于机动、生活的长达数百公里的交通壕以及数千类工事及炮位,形成紧密相连的网络,可以实行力量投送,对一些武器装备,甚至轻型火炮可以随身携带。出于积极、超过一切困难和艰巨的精神,所以在很短的时间内,交通壕、战壕网络系统伸往敌军据点和据点群,形成“圈套”线,每天更紧地系在敌军咽喉上。在此阵势上,对敌军实行广泛的攻击,彻底实施围、入、进、灭的作战行动既压制敌军火力,又逐个破坏抵抗群、歼灭驻守的敌人,使之消耗并处于精神惊慌的状态。
基于灵活、创新地部署力量,到4月中旬,我军逐步改变战场上的局面。据此,芒清机场北我军战壕分割,不再是敌军的直升机起落的地方,我军炮兵从E山岗上连续不断向芒清中心的各个炮兵单位进行炮击彻底歼灭敌人,我军高射炮被运到芒清大田夺取此地的制空权,迫使敌军必须从高度大的空中投下供给品,投下的伞大半都落到我军阵地,成为战役各个单位炮弹、后勤所需物品的供应来源。实践证明,合理部署力量、包围、边打边入、在各地消耗敌兵力、阻挡敌人的接济物资途径等使得敌人陷入困境。到1954年4月底,虽然法军人数为1万以上,但是只有人数的42%足够力气继续战斗,这有利于我军进攻敌军的下一阶段。
第三,集中力量发起总攻击取得决定性的胜利。在战场发生突变的时候,彻底歼灭集团据点奠边府的契机已出现,战役指挥部决定调动一切力量,发起总攻击取得胜利。从1954年5月7日14时起,在战役的各个进攻方向,正在实行围进的全部我军力量以压倒敌军的力量赶快转为总攻击。在各个进攻方向,各个进攻力量紧密协同配合创造综合力量,赶快攻击各个目标并约定在芒清中心集合。战役力量部署的创新之处还表现在当契机来临,战役指挥部大胆调动209团(属312师)超越芒清桥,向敌军指挥所进行纵深,活捉法军德·卡斯特里将官以及集团据点参谋机构全部人员,迫使在奠边府战场上的全部敌人无条件投降。这是破坏敌军企图安排2000名法军逃到老挝的名为“海鸟”计划的正确决定。与此同时,在奠边府战役后面的步兵、炮兵、防空、后勤部队,甚至敌军占地的力量已经进行紧密的协调配合作战行动,到处都主动、积极攻击敌人,形成牵制、孤立的阵势,不许敌军向在奠边府驻守的力量提供支援、增强兵力、火力。
从合理的力量部署上看,奠边府战役指挥部已经高度发挥参战单位的战斗能力,大大有助于战略性决战的胜利,使得抗法战争走到最终胜利。奠边府大捷留下了许多珍贵的教训,其中力量部署艺术在捍卫祖国事业中需要进一步研究并加以运用。(完)
作者:越南军事历史院黎青排大校、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