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11”恐怖袭击事件(图片来源:路透社) |
2001年9月11日,在美国纽约世贸中心双塔发生的恐怖袭击事件共造成3000多人伤亡,引起了国内极大恐慌,美国——世界头号强国被恐怖主义对其国家安全带来的危险和残暴所震惊。为了报复,时任美国总统乔治•布什(George W. Bush)因此发动了“全球反恐战争”,于2001年10月对阿富汗发动了名为“反恐”的军事进攻,为美国后冷战时期的现代版“十字军东征”发出了“开幕信号”。
1、国际分析界认为,15年后,通过两届总统的不同战略,美国“全球反恐战争”取得了一些较为重要的成果。包括:成立国土安全部、北部指挥部、任命国家情报局局长,组建反恐特种部队等,其队伍规模和经费是此前的两到三倍。航空、航海、本土及网络安全的保障措施及工具得到严密组织和发展,意在形成保卫美国的坚固“防线”。借此,美国阻止了多起恐怖阴谋,且基本上未曾发生相似的恐怖袭击。另一方面,通过在阿富汗和伊拉克的两次战争,美国“一箭多雕”。即,不仅秀出了强大军力,检验了各种新武器,还历史性地公开派遣纵深力量全面进入中亚,直抵中东,使得美国的全球地缘战略的控制力得到提升。再加上其 “国际反恐联盟”的领导地位,美国的软实力和硬实力都得到加强,逐步为该国在世界上的“主导”地位奠定基础。美国及 “国际反恐联盟”中的其他国家已消灭了臭名昭著的基地组织首领本•拉登和多名副将,以及“伊斯兰国”的高级首领,被舆论评价为 “全球反恐战争”中的“亮点”。
2、实际表明,在取得成果的同时,美国的“反恐战争”也暴露出很多不足和欠缺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对恐怖主义和恐怖对象的观念模棱两可。这是美国“反恐战争”中最突出的问题和主要弱点。在“反恐战争”初期,布什政府列出了全球数百恐怖组织的名单,其中包括伊朗、伊拉克和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的“邪恶轴心”并视其为需要特别关心的“目标”。因此,在“完结”阿富汗战争后,美国以巴格达发展核武器及援助基地组织为由,于2003年3月单方面进攻伊拉克,颠覆萨达姆侯赛因政权。这次进攻遭到了联合国国际论坛的一片反对,美国舆论也对发动此次战争的真实性和必要性提出了质疑。实际上,战争结束5年后,美国的各项调查承认白宫提出的进攻伊拉克的理由是不正确的,实质上企图掩盖事实、欺骗舆论,之后自然是归罪于情报机关。多国提出控诉,将之视为 “伪反恐”战争,目的在于使美国在中东——这一全球战略中的战略要地实现霸权的图谋。
其次,美国“反恐战略”未能取得预期效果。15年来,美国已实行两轮“反恐战略”,即2001年时任美国总统布什提出的“先发制人”战略,又称“布什主义”以及2013年时任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目前正在进行中的“新反恐战略”。结果迫使美国陷入了长达十多年之久的两个战场泥潭中。
此外,过去15年的“反恐战争”留给美国多个方面的拖累,包括经济、政治及外交。单单在经济方面,据最新统计,美国要为“反恐战争”支付数十万亿美元,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国的经济实力。现在美国的经济规模仍保持世界第一的位置,但也是全球最大的“债务人”,其债务超过十万亿美元。
3、美国进行的“反恐战争”前景黯淡。多位国际问题分析家认为,奥巴马政府的“新反恐战略”虽然有若干调整,包括反恐对象、方式和灵活性各方面,但本质上与此前相差无几。实践已表明,美国缺乏同步措施,尤其是缺乏解决西方与伊斯兰世界间突出问题的有效措施,而仅仅注重使用军事力量来反恐,使得“仇恨、暴力”连绵不断、永不休止。这不仅不能消灭恐怖主义,且在无形中刺激恐怖主义更加发展壮大、轻举妄动。
舆论认为,为了有效反恐,美国应与国际社会合作展开同步措施,专注于从根本上解决贫穷、不公正、不平等问题。各项反恐军事措施要在国际法、联合国宪章的基础上展开,尊重各国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不得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来为其与国际公约、道理相悖的图谋和利益服务。这是对反恐怖主义的新接近方式。否则,美国的“反恐战争”将成为“无休止战争”。(完)
作者:乔鸾